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节粮教育,家庭不能缺席
顾骏
//m.auribault.com 2016-06-1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节粮教育要尽可能把家庭拉进来。在教育学生之前,先教育家长,努力让学校内外形成合力,由此不但改变孩子,改变家长,进而还可以改变全社会的观念、风气和习惯。

  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各中小学切实做好节粮教育工作,杜绝目前少数学校仍然存在的浪费现象。通知对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在责任主体上,各地要迅速行动,专门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做到“校不漏人”“县不漏校”;在工作方法上,要通过各种校内外传播途径开展节粮教育宣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节粮行动;在推进方式上,各地要将学校开展节粮教育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将学生日常节粮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如此等等。

  这里之所以尽可能详尽地介绍了诸多细节,首先是为了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事的重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为了让广大中小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上好俭以养德的人生必修课,在中小学普遍开展节粮教育,不但必要而且重要。尤其考虑到贫困地区还有许多孩子吃不到或吃不饱午餐的现实情况,有必要让不少因营养过剩而成“小胖墩”的青少年了解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并由此养成节俭生活的好习惯。长远来说,这有助于生活在相对富裕环境中的“00后”乃至“10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就此而论,大力开展节粮教育势在必行。

  问题是根据多年经验,任何不纳入高考范围的专题教育,在学校课程表上往往都是“虚应故事”,有名无实:在“副科”时间都被挤占的情况下,节粮教育真能获得学校重视,并得到时间和师资保证吗?其实,这类浸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活动,还不能局限于脱离家庭环境的学校教育中。仅凭中午一顿饭时间的节粮教育,能解决学生平时早晚两餐,双休日和节假日每天三餐的就餐习惯?“入奢容易入俭难”用在这里,会不会推导出在学校里可以节粮于一餐,在家则毫无约束,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如此重要,为什么偏偏在节粮教育方面却看不见?

  如果全社会对节约粮食存在共识,对节俭生活持有正面的价值评判,至少能配合学校,引导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那么教师则不用大张旗鼓,只要有个提醒,就足以让学生知道如何节约粮食。看看国外学校培养学生的类似习惯,不都因为家庭教育在先而轻松许多,效果也好了许多吗?

  或许有人会说,之所以要将节粮教育放到学校里来做,就因为目前许多家长不仅不会教育孩子节俭生活,反而尽其所能让孩子过“贵族生活”,不要说谈不上节俭,甚至称得上“奢靡”。在娇养孩子且攀比成风的时期,舍家庭而取学校作为节粮教育的主战场,实有无奈之处。

  这样的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让这项教育最后成为“虚应故事”的,只怕也是这个道理。在不具备社会氛围的情况下,学校搞得再红火,最后恐怕仍然乏善可陈。

  如此说来,节粮教育到底是搞还是不搞?笔者以为,不但要搞,还要大搞,要尽可能把家庭拉进来搞。在教育学生之前,先教育家长,努力让学校内外形成合力,由此不但改变孩子及其家长,还可以改变全社会的观念、风气和习惯。如此,虽从娃娃做起,但不必等娃娃长大,就可以实现继承传统美德、养成良好风气的目的。好在今天在校中小学生的父母几乎都经过多年学校教育,其中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子女教育。只要活动或项目对孩子未来成长有好处,非常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参与。只要动员到位、方法得当,取得希望的效果是可能的。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