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一直在教学一线上课。每门课开讲时,我都会请在座的同学们猜一下,坐在最前排的几位学生是谁?估计您也已经猜到,他们肯定是我带的研究生。而选修这门课的不少学生,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墙挡着,还会坐得离讲台更远。这时,我都会讲一个所谓的规律:离老师越近,学习成绩越好。然后,再请在座的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接下来我会询问同学们有无愿意坐到前面来的,结果总是有些同学向前挪几排。对于他们,我总是给予坚定的鼓励。
曾在网上看到一张既有点夸张,但又很贴切的课堂座位图。那些所谓的学霸们总是坐在前几排的最中间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我的观点。
“后排效应”在大学课堂上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一现象,对于改进课堂教学和师生关系有重要意义。心理距离决定了空间距离,或者说空间距离是由心理距离决定的。表面上看,学生们是上课时喜欢挑老师视线难以顾及的位置坐,本质上还是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太远。
接近性是人与人有效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也是增强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只有心理接近了、情感交融了,老师的话才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我们的教育教学才可能奏效。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把课备好、讲好,而是先要研究学生心理,和学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老师要想方设法多和学生接触,多和学生交谈交流交心。
不可否认,爱坐后排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对老师是敬而远之的。他们对老师满怀崇敬,但却不愿、不敢、不会与老师接触。在此状况下,教师应该在“破冰”中发挥积极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是远远地站在讲台上,而要走近学生、走到学生中间。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摸准学生们的脉搏,才能把握95后们的性格特点,才能使教育和引导更具针对性、分众性和有效性。
应该看到,教师和学生相距太远,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教室里。一些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平时极少和学生见面。课上缺少互动,课下缺少交流,使得师生中间横亘了一条心理鸿沟。有的学生听完课后,都不知道任课老师姓甚名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后排效应”并不仅仅出现在大学的课堂上。注意观察即可发现,大学里的各种会议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排现象。这是对大学管理者们的警示。作为学校管理者也需要扪心自问,你们离师生员工的心理距离是否远了点?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储 殷:高级私塾并非导师制的替代2014-09-02 |
戎国强:“大通铺”能培育出什么人格2014-09-22 |
李劭强:越是“泛师德问题”越需要厘清边界2014-10-13 |
杨朝清:大学城需用良性互动消除隔阂感2014-11-06 |
邓海建:“租人上课”的真实逻辑是啥2015-04-02 |
汤 勇:暴力作文评语是变相体罚2015-05-19 |
李 侠:今天的师生关系走进死胡同了吗2015-08-03 |
斯涵涵:“全灭逆袭”折射错位的价值观婚恋观2015-09-10 |
程振伟:学生给老师擦车,画面网友脑补的太多2015-11-13 |
不抢家长红包也是师德底线2016-01-2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