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超越“热吻”与“冷掌”比做好事难
易国祥
//m.auribault.com 2016-06-14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刚过去的小长假,端午的家国情怀和高考的国家模式交织成主旋律,其中有一段看似轻浅的音符,在我脑海刻下了印痕:湖北浠水斗智斗勇救学妹的高三女生钱铣,在获“见义勇为”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开始什么都没想,当老师说有可能会加分时,也会很高兴。但之后我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救人的初衷,绝对不以这些作为我帮人的回报。”该生12日晚获央视点赞。

  一个高考生面对决定命运的加分感到高兴,这是真实。但此刻有一份警醒很可贵,唯恐功利玷污了那瞬间的初衷——善良、正义的人性与勇气。这是对今年高考全国卷以分数为题“看图说话”最好的回答之一。它表明一名普通高考生超越了“做好事”的沾沾自喜。

  有人用钱铣同学的行为来针砭时下“老人摔倒无人扶”的冷漠,来鞭策种种事不关已、明哲保身的陋习,我以为这样的加工太粗放。对于在舆论和制度的要求下,率先垂范的领导、以身示范的党员、受人膜拜的英模、竞先进取的青年们等人来说,钱铣的自我警醒、不忘初衷是一面镜子。照一照,我们的标志言行,是不是为了给上级看、为了上头条,或当成什么资本、或期待着回报,一句话,有没有被功利所裹胁?

  网上曾热传:一盲人老者打完车,计价器显示11.4元。下车时司机把他扶至小区保安处,说,我不收你的钱,因为我比你挣钱容易。此时,小区内走出一男子接着打车,下车时计价器显示14.5元。男子掏出30元,说,这钱还有刚才那位的,我不伟大,但挣钱也比你容易。类似的段子还有很长的链条,最终善果回到了发出者手中,无非说明善终有善报,也彰显社会对善行激励的必要。

  但是,行善并不肯定会得到回报。况且,“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正如那则打动人心的公益广告:一天晚上,丈夫回家发现阳台上的灯还亮着,以为是妻子忘记关了,就伸手想把灯关掉,但却被妻子按住了手。他疑惑不解地看着妻子,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沿着光的方向望去,暗黄的灯光下,寒风中的一对环卫夫妻,正在阳台上那充满暖意的灯光下,恩爱开心地吃着晚餐,他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这座城里有人为他们亮着一盏灯。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事其实也不难,难在做了好事不沾沾自喜,不期盼回报,甚至不留痕迹,尽量不让人觉察,珍视初心,将价值坚守化为常态,不在乎“热吻”与“冷掌”,这比做好事本身难很多。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