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关于大学“好课寥寥”的几点思考
张涨
//m.auribault.com 2016-05-18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不少大学生感叹,如今大学里“好课寥寥”。有的老师案例都不更新,PPT也不换。真正让学生们感到精彩绝伦、颇有收获的课程,现在越来越少了。

  “好课寥寥”的说法,近年来确实屡屡听到大学生群体提起。但在我看来,这个说法可能不够准确——评价一门课“好”还是“不好”,不能单以学生的直观感受来评价。至于PPT换不换,各门课程都有自身特性,很多经典课程保持讲义的稳定反而是理所应当的。学生们之所以吐槽,更准确地说,应是如今学生越来越难以被老师和课堂吸引了,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首先必须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已发生了改变,眼下大学生学习的渠道不再局限在教室里。在有了比较和竞争后,大学生感叹大学里“好课寥寥”,更多是在与其他教育渠道上的课程进行对比而得出的结论,比如培训机构、网络课堂、视频网站上的名师讲座等等。如今,网易公开课、慕课、coursera等在线教育日益受到学生欢迎,相当于给大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更多大门,只要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在,甚至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反而该为他们拥有更开放的学习视野而感到高兴。但站在学校的角度,理应有更强的危机感。

  其次,是一些大学课程自身存在问题,尤其表现在与社会现实脱节,更新速度太慢。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吗?看看新东方里现代版的“头悬梁锥刺股”,恐怕很难说今天的大学生比前辈“懒惰”。只不过是学生们意识到,很多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已经过时,学了也没用,于是拿玩手机、逃课作消极抵抗。这一方面有老师主观上的原因,比如备课松懈、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等,但也有客观上的原因——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学老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许已经落在了时代后面。比如如今学生们感兴趣的创新创业、动漫二次元、无人机、新媒体等,大学老师未必比学生更了解。面对这种情况,大学应当对部分课程调整教育方向,将传统的课程设计融合进最新的社会实践当中,以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但话说回来,“受学生欢迎的课”并不完全等于“好课”,大学课程在升级更新的过程中,也不能矫枉过正一味去迎合学生兴趣。有鉴于此,高校在打造“好课”的过程中、学生在追逐“好课”的时候,都应保持一个清醒的态度。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