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唤醒“财商”可从校园教育起步
洪乐风
//m.auribault.com 2016-05-05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提高国民的金融素质,担子很重、任务很有价值,离不开有担当的金融企业为公益事业注入更多教育的能量。

  何为“财商”?简单说,就是现代人的理财能力。有论者称“财商”是继智商、情商之后,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年轻一代的财商如何,财商教育是否应当加强,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用数据展示了“90后大学生”的财商特征,出人意料的是,这一群体对提升财商素养的需求非常迫切。

  这份由清华大学、蚂蚁金服、清研智库三方合作完成的公益性调查报告,揭示出“财商教育”面对的一些基本状况。比如,大学生群体旺盛的理财需求,与此形成矛盾的风险意识与专业化培训的匮乏,互联网金融意识的增强与若干财富误区的存在,及消费习惯的不成熟、“成人化”“社会化”等。提高他们对金融产品的甄别能力,迫切需要从校园教育起步。

  花钱大手大脚、寅吃卯粮,甚至透支信用卡数十万元,这些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理财案例,很多人都不陌生。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不少大学生拥有了理财的能力,但却没有获得理财所需的技能。如果说“财商”的不足,在学生阶段最多影响还款的迟早,问题还不算太大,可是假以时日累积下去,就会逐步影响未来的决策,造成买房、购车、炒股等“大事”的非理性。

  一个人的投资成败,顶多关乎家庭的幸福度;而一个群体的理财观念,将会关系到社会整体的财富增值能力。相比其他领域的技能,财经知识专业性强,而且书本理论离实际操作还有不小距离。这就要求我们的“财商教育”一方面要趁早抓起,从学校的公共课、选修课开始着力;另一方面也要务实引导,不能单纯讲些数理模型,空谈道理。尝试通过财经企业的校园行、实习、理财大赛,趣味性、实战性是提高校园“财商”的切实路径。

  当然,物极必反,强调理财能力绝不等于灌输“唯利是图”的价值观。货币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过分夸大理财对人生的作用。校园教育针对的是人生观刚刚形成的年轻人,教会他们识别K线图、组合投资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树立投资者法治意识、风险意识,在自己和家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财商”的培养,可以增进全社会的活力与福祉,同样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心与支持,需要学校、企业、家庭多方面来努力形成合力。提高国民的金融素质,担子很重、任务很有价值,离不开有担当的金融企业,适度放缓疾行的脚步,为公益事业注入更多教育的能量。假以时日,这些渐进式的校园教育“输入”,必将生成更为理性的投资客,也必将唤醒更加稳健的公民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