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丁学玉,河南省鲁山县磙子营乡人,68岁,曾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34年的乡村教师。然而,由于民师指标莫名“丢失”,其从教资格始终无法得到正规确认,直到2003年底被迫离开讲台,而早在1982年就被莫名“辞退”。从1970年初到2003年底,丁学玉教了34年书,一共只拿到9533元工资。(2月27日《华商报》)
做了34年代课教师,总共工资才9533元,还不及现今白领的一个月工资,丁学玉的教学经历,令人心痛。至于他的“民办”指标是如何丢失的,是谁夺走了其“转公”的机会,相信当地有关部门会查个水落石出,并给其一个明白的交代。然而,丁学玉的遭遇,仅是代课教师群体的一个缩影,代课教师的现实困境,更值得人们关注。
代课教师,说穿了就是临时工,教育部早就明文规定“清退和取消代课教师”。可见,如今的代课教师,已经成为一个不被国家承认、不受法律保护的劳动群体。问题是,清退和取消代课教师,已经执行了好多年,但始终“清而不退”,各地均走进了“清退、聘用,再清退、再聘用”的怪圈。根据调查测算,目前全国仍有代课教师2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可以说,代课教师这个尴尬的劳动群体,像割不完的韭菜一样,在广褒的农村大地上疯狂地生长。
代课教师虽然对农村教育贡献很大,但由于他们属于地方用工行为,财政不予保障。尽管国家执行了“代转公”政策,逐渐清退和取消代课教师,但各省空余编制很少,很多地方甚至已经超编,代课教师的编制问题很难解决。他们的月薪,多的只有几百元,少的才百十元,劳动缺少体面,生活举步维艰。特别是,他们大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随时均有被清退的可能,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人格得不到尊重。
可见,代课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令人堪忧,他们成了乡村教师队伍中真正的弱势群体。然而,只有他们才愿意扎根偏僻贫困的农村,承受着工作、生活待遇严重偏低的艰辛;他们在平瘠的土壤上辛勤地耕耘,撑起了农村教育的一片天地。有的代课教师像宋玉兰一样,虽然一干几十年,且教学出色 把最美好的时光交给了农村教育事业,却看不到“代转公”的希望。
特别是,代课教师工作34年,总工资仅9533元,令农村教育蒙羞。既然代课教师“清而不退”,既然农村教育事业离不开代课教师,那么国家和地方就该承认这一劳动群体的存在。换言之,代课教师理应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更好的保障,他们的生存状况,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各地教育部门,要妥善处理代课教师的去留问题,落实相关待遇,给予必要的关爱。特别是,要改变农村贫困地区教育面貌,留住农村贫困地区教师,让代课教师体面劳动,相关制度设计应考虑得更加周到。
赵志疆:消除择校费,方法比时间表更重要2010-11-03 |
熊丙奇:营养改善计划“大手笔”如何落笔2011-10-28 |
李 记:别忽视农村学校消亡的负面效应2012-11-19 |
2012关键词评点(上)2012-12-25 |
大众日报:学校剩俩学生为啥还不撤并2009-03-19 |
快评论2013-01-16 |
顾 昀:稿酬高税负令作家蒙羞2014-03-11 |
一周道德点击2015-01-24 |
董禹含:2015,盘点中国经济五大热词2015-12-31 |
千龙网:公务员起薪7000吗,服务水平会...2010-03-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