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儿子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做财务,这是他简历。”20日上午10点多,在武汉华中人才举办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上,一位头发花白的“求职者”向招聘单位推介自己的儿子。面对招聘人员“您儿子怎么没来”的疑问,这位父亲很坦白:“他太辛苦了,还在家睡觉。”(2月21日《武汉晚报》)
在当今社会,包办婚姻已经不再流行,而包办工作却成了一种趋势。比如,一位父亲辛苦跑招聘会,替代儿子应聘工作,儿子却在家睡大觉,显然,这是父母包办工作的又一个现实标本。应该说,父母关心、甚至规划子女的工作,其本身没有恶意。问题是,父母违背子女的意愿,并采取“全程包办”的方式,去左右子女的自由选择,就是一种过度干预了。而且,这种过度干预,势必会给子女求职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子女成长和进步。
众所周知,在国外,孩子只要满18岁就自立,即使父母很有钱,孩子也要自己找工作,自食其力。而在国内,孩子从小到大始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吃饭怕噎着,外出怕车碰着,交友怕学坏了。更有甚者,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早已为孩子置好了房,联系好了工作,准备好了存款。处在这样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下,有的孩子把父母作为“靠山”,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也有孩子比较“叛逆”,对父母包办一切非常反感,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比如,河北一位母亲,3年来10次到重庆,劝自己的儿子回家,像其哥哥一样进入国企工作,端上铁饭碗,儿子却执意不从。这个故事背后,凸现的正是两代人就业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下,我们看到了被异化的亲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平稳、顺利地成长,希望他们的工作妥当、安全。然而,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个人的兴趣和意愿应该放在第一位,父母应多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从旁引导,不要因为过度保护而越俎代庖,更不能采取替子女应聘等“全程包办”的方式,去干涉子女的正当选择。带着职业规划,理性处理子女就业的问题,并不影响“父母之爱”的发挥,相反,很可能在孩子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了适合他们长期发展的选择,切莫因过于重“包办”,而丢失了孩子在职业发展中的可持续性、成就感和幸福感。
然而,父母替子女应聘的事件时有发生, 值得当今社会反思。职业选择,还是让子女自己来掌舵 .子女“被安排”过度了,也会出现很多后遗症,甚至会引发家庭纠纷和悲剧。如果我们还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孩子20多岁了仍然要靠父母包办工作、生活上的许多事情,那可就真应了一名老外的那句话——“这真是中国学生的悲哀”。当然,值得反思的还有我们的教育部门,特别是高校,应适当多安排一些社会服务实践课程及实习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和企业,以便逐步提升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江日报:惜人有人用,惜衣有衣穿2010-02-23 |
浏星照月:咋看第二拨90后“被送新”2010-08-31 |
李梅敬:包办婚姻引发的……2011-04-06 |
何晨阳:父爱含蓄,子女应该“大方”些2014-06-16 |
王传涛:起名字也不宜太任性2015-04-23 |
易国祥:不要婚姻的生育是不负责任2015-07-22 |
易国祥:不要婚姻的生育是不负责任2015-08-21 |
马祖云:干部当有“低姿势”2015-10-08 |
关育兵:姓氏之规应清晰可操作2015-12-10 |
给爸妈做饭不如常回家看看2016-02-0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