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百合网婚恋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0后第一次性行为时间发生较早,平均是19.78岁,95后则更早。青少年性行为的低龄化,提醒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做好当代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即爱的教育以及性的教育。
报告还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及分居家庭的孩子,发生第一次恋爱的年龄较早,其中离异未再婚的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初恋时间最早,为15.23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会造成孩子在性格养成上的缺陷,因而,这一部分孩子更加需要从异性那里寻找曾经缺失的爱,也更容易出现风险。这一方面源自自身成长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当前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薄弱。
看到这组调查数据,笔者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个新闻:据媒体报道,西安某高校最近开设了一门“青春无悔课”,要求学生填写承诺卡,并宣誓拒绝婚前性行为,婚后拒绝婚外性行为。学校的这一做法,立即引来学生以及社会的热议。对此,学校方面回应称,学校的出发点是为学生着想,引起学子及社会热议是始料不及的,希望学生们及社会能够理解。
情感本身就是关乎人情的,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学校并无约束的权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学生时代,当学生们还不足以承担这种行为的后果时,应该尽量避免性行为的过早发生。因此,学校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情感疏导并没有错,错在方式上——在情感教育中设立高墙进行围堵。
所谓情感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达到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模式,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在西班牙,学校要为儿童、男女青年提供全面的情感训练,以便他们能够塑造自己的个性,并发展道德和伦理的价值观。然而当下,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为了达到纯粹的理智训练的目的,甚至不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从而造成了整个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的缺失,也使得学生们在人格培养上缺乏训练。
情感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因素,也是性行为的主导因素。从调查的数据来看,中国青少年在早恋与过早的性行为上确实有值得整个社会反思的问题。然而,如同西安某高校这样在情感教育中采取“一刀切”式的禁止,也同样是不可取的。唯有注重关怀人性、合乎人情方式的情感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民日报:孝心不能等待2008-11-07 |
人民日报:孝心不能等待2008-11-07 |
人民日报:八十年代的青春故事2009-09-08 |
人民日报:八十年代的青春故事2009-09-08 |
金 苍:用生命教育消除花季阴霾2012-03-01 |
张慧瑜:“致”什么样的青春2013-05-28 |
金 虹:音乐审美教育任重道远2013-06-25 |
秦凤珍:面向青少年的国产电影探索2013-09-06 |
李 妍:“撕书殴师”是逾越底线的病态狂欢2014-06-05 |
大学恋爱课并非不务正业2015-09-2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