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当中企走出去与逆全球化相遇
苗绿
//m.auribault.com 2016-12-14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跃升全球第二,迈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同时,“走出去”这一步伐又恰好撞上了正在欧美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风暴,对中国企业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首先,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国际化人才方面的挑战。目前,中国前十大跨国公司国际人才比例只有30%多,而全球前十大企业国际人才比例达93%左右。企业“走出去”用好国际化人才,我认为第一步可从跟我们语言文化相近的海归、留学生、华人、华侨开始。

  其次,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更加关注社会责任。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对当时当地整体社会环境的保护和法律的遵守,其中包括对员工、环境、劳工的保护,对整个社会良性循环的责任,以及大家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慈善工作正向的发展。相比海外,中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虽有讨论,但并未达到持续火热的程度。正是由于这种环境差异,令中国企业没有在国内把社会责任修炼好,走出去后往往显出各种毛病,遭遇各种障碍。

  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带来就业和税收,这是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因素。特朗普之所以能在 美国掀起逆全球化浪潮,最重要的抓手是觉得自己没有在全球化中受益的美国工人阶级。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前,首先要考虑能给当地带来多少就业。在这个基础上,遵守当地法律,在尽到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走出去”过程当中,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程度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企业在社会责任上有瑕疵,很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投资的成败。有些企业“走出去”时对当地的环境、生态保护做得不到位,在应用NGO的检测方面也出了问题,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机构来检测当地的环保标准,最后导致项目搁浅,蒙受很大的损失。

  有个别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有个很不好的心态,去到欧美国家,会觉得反正你们发达,我“整”一笔钱就跑。去到非洲国家,又会多少有点看不上人家的感觉,冒冒失失做了一些事情,却发现非洲国家的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比中国还健全,一下子吃了很大的闷亏。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注意把中国好的文化带出去,让别人更接纳我们。但也要提醒很多企业,在输出这种软实力、软文化的时候,还要考虑当地的感情和因素,注意解决不同的文化怎么相互融合的问题。(作者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本文是作者在“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