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说:“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出自苏轼《稼说送张琥》一文。“说”是古代的文体之一,类似于随笔式的论说文。以“说”为体的文章常以比喻说理,苏轼此文亦不例外。文章虽言学,却从种庄稼说起:富人田多而肥,故能按时耕种,庄稼成熟了才收割,不仅能保全地力,收获的庄稼还很好,“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而穷人地少,耗竭地力养家,地力枯竭,庄稼产量低,质量差。
接着,苏轼从养地说到养才。他认为并不是古人之才大过今人,而是古人善于自养其才,通过学习,由弱而刚,由虚而实,具有真才实学之后,才慢慢有所表现。因此,苏轼希望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就是一个通过学习广泛积累的过程,约取则是在博观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犹如种地,只有养好了地力,种出来的庄稼才好才精。苏轼这篇不足500字的小文,深入浅出地点出了人才培养、自我修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其中深刻的道理。
其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哪里又局限于种地养才呢。
做人应不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应当。做人之博观,在于纵观古今中外做人、为人之成败得失,近视当今芸芸众生之人生百态,何可赞?何可贬?何可学?何可弃?学要学其精华,取要取其精华。厚积什么?厚积做人、为人的能力和实力,只有具备了做人、为人的能力和实力,才谈得上回馈社会、回馈他人,社会、他人也才可能认可你、回报你。如果没有能力和实力回馈社会、他人和家人,又有什么资格怨天尤人,叹息命运不公?
做事应不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应当。做事之博观,在于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应当通过广泛的知识估量这件事的价值,应不应当做?在于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应当通过广泛的知识了解前人在这件事上都做了些什么,做到哪种程度,用了些什么样的方法,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决定做不做、怎样做。只有这样,我们做的事才会有价值。
做学问应不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应当。做学问之博观,在于对选题的研究状况先做源头性的梳理,哪些可做,哪些不必做。确定了选题,不要只看前人的研究,人云亦云,人不云亦不云。而是要首先查找第一手原始资料,精读精研原始材料,把你的感觉变成倾向,把你的倾向变成观点,把你的观点变成结论。哪怕你的观点结论有待商榷,哪怕你的观点结论不为人所赞同,但也算是开始做学问了。
苏东坡十个字,说尽了古今多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其实这道理并不深奥,难的不是我们不懂,而是很多人虽懂却不这样做,或者只是要求他人而不要求自己。“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做人、做事、做学问都会很漫长、很寂寞、很辛苦,与现在很多人喜欢的短平快等相去甚远。读东坡此文,品东坡此语,仿佛他早就预知我们的问题所在似的。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
云 德:穷究慎思悟真谛2014-04-22 |
白 龙:读书人为什么不读书了2015-01-12 |
光明日报: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实现伟大中...2015-03-16 |
低调是一种为官“必需品”2016-05-09 |
“二十八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2016-05-11 |
“五毒干部”是一面不透光的镜子2016-05-18 |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2016-11-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