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奇尔科特报告的前因后果固然和“脱欧”公投无甚瓜葛,但在一个问题上却异曲同工——唤醒英国公众的一段痛苦回忆,使他们更加不信任英国政治精英的能力和判断力。
7月6日,由奇尔科特爵士领衔的、英国有关介入伊战的调查报告《伊拉克战争调查》(Iraqwarinquiry)正式出台,这份报告对当时布莱尔政府的决定提出了严厉批评。
按照奇尔科特报告的意见,尽管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存在种种问题,但“对英国的安全当时并不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制裁已持续起作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不可靠,对入侵后果估计不足”,追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没有必要的,且“未实现既定目标”。报告对布莱尔的批评尤为尖锐,称最初布莱尔政府曾在“9·11”后敦促美国政府“不要仓促采取针对伊拉克的行动”,并制订了以遏制为核心的英国战略,但2002年4月布莱尔-小布什得州克劳福德农场会晤后,布莱尔思想发生深刻变化,附和了小布什“萨达姆政府必须清除”和“非武装入侵不能达到此目的”的论断。同时,报告不认同布莱尔长期坚持的“很多后遗症是事先无法预料”说法,指出伊朗出于自身利益介入伊拉克内乱、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坐大等,是每一个人在入侵前都该心知肚明的。
这份报告是前首相布朗2009年委托奇尔科特进行相关调查的成果,当初预计一年完成,结果竟花了7年时间。正所谓“慢工出细活”,长达7年的缜密调查“无微不至”,奇尔科特也尽心尽力,且努力秉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最终拿出的报告计12卷、260万字,总篇幅相当于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5倍,仅7月6日先期公布的摘要就多达145页。这份“沉甸甸”的报告令持不同观点的各方均感到震撼,布莱尔本人也不得不在报告公布后不到两小时发表声明,称“不会作任何辩解并将承担一切失误的责任”,而仅强调这一决定出于“善意”。
正如CNN资深政治事务记者魏德曼所言,奇尔科特报告揭示了一个残酷的政治事实,即在一些复杂、陌生的环境氛围里,列强和精英的如意算盘最终总是事与愿违,英国本是中东老牌“老大”,本应汲取教训,但布莱尔居然忘记了这一切而重蹈覆辙。刚刚过去的周末,ISIS在巴格达等地发动的自杀袭击会让更多人想起当初布什、布莱尔的决策,正是他们的决策让伊拉克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如今,布什和布莱尔为入侵所寻找的借口已被证明大错特错,不管他们是被误导而误信还是有意说谎,后果是有目共睹的,当初在伊拉克并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今的伊拉克也没有什么民主、和平和繁荣。入侵伊拉克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从中飞出宗派主义、恐怖主义和暴力,且覆水难收。13年前,布莱尔称“不进攻萨达姆就无法消灭流氓国家”,如今,“流氓国家”已由ISIS创建,英美扶持的巴格达当局则成为世界上最腐败国家之一,普通人大多贫困潦倒,城市里停电停水是家常便饭,残酷的现实甚至让部分伊拉克人开始怀念“绝不是一个什么好人”的萨达姆,这是决策者当初要创建的“美好新世界”吗?
奇尔科特报告出台后,在纽约大学文学系任教的伊拉克著名诗人安东指出,伊拉克战争后遗症充分暴露了英美精英政治的不足:当初决定入侵时,布什和布莱尔并未想清楚,推翻萨达姆后该怎么办,一切会否变得更好?“他们仅仅满足于摧毁一个不合理但至少还能正常运作的机制,却以另一个完全不正常的机制取而代之”,结果自然是一蟹不如一蟹。
6月23日“脱欧”公投结果出台后,曾有人指出,英国公众对政治精英能力、判断力的越来越不信任,是导致多数选民拒绝响应卡梅伦等人“留欧”呼吁的关键之一。奇尔科特报告的前因后果固然和“脱欧”公投无甚瓜葛,但在一个问题上却异曲同工——唤醒英国公众的一段痛苦回忆,使他们更加不信任英国政治精英的能力和判断力。因此可以说,奇尔科特报告的内容和基调,是对英美精英政治在极短时间内挥出的又一记重拳。
苏晓晖:中俄能源合作升级水到渠成2014-09-04 |
中国青年报:别玩了,乔装打扮的“民心工程”2014-12-03 |
新京报:李光耀的历史遗产,仍将见证时代发展2015-03-24 |
章 正:莫让年轻人的焦虑成为“中产社会”...2015-07-29 |
【乌镇峰会专家谈】网络主权是全球网络空间...2015-12-18 |
不宜给伦敦新市长贴更多标签2016-05-09 |
脱欧不是英国的“独角戏”2016-06-17 |
英国退欧影响几何2016-06-22 |
公投“脱欧”怪不到英国民众头上2016-06-30 |
伊拉克战争应被定义为非正义战争2016-07-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