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保护好野生动物,归根结底还得依靠当地群众,要让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周围的居民既成为保护的倡导者、参与者,更要成为受益者。
一些物种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濒临灭绝;一些动物摆脱生存窘境,添丁增口;还有一些“动物邻居”则陷入如何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尴尬……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再度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管是濒危的野生白鳍豚,还是已经“赶上好时代”的大熊猫,相对而言,对这些动物的保护比较直接。而处于中间地位的野生亚洲象等动物,反倒让人类陷入了“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境地。
野生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等地,数量约为300头,本来是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这些年来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亚洲象的种群和数量得到恢复和壮大,不曾想却又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仅今年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地就发生多起野生亚洲象伤人致死事件。
这些年来野生亚洲象频繁走出丛林,采食、糟蹋农作物甚至袭击人类,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加速开发,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野象的栖息地不断被压缩和破碎化。而一头成年野象每天要吃掉150公斤左右的食物,由于在丛林中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不得不走出丛林,向人类的农作物“下手”。
对此,云南出台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由政府出面,为遭受亚洲象破坏的居民提供赔偿,但是由于补偿金不高,当地老百姓仍然损失惨重。并且,野生亚洲象在云南分布的区域多为贫困地区,为了保护动物失去了发展机遇,不难想象,切实的利益冲突势必削弱许多居民对野象保护的热情和动力。
因此,化解包括“人象冲突”在内的人类与“动物邻居”的矛盾,必须转变思维。人类与“动物邻居”矛盾的根源在于争夺生存领地,而人类不断扩大的活动半径,以及人为划分的区域,势必缩小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改变种群的生活习性。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打通野生动物的生命通道,改变当前生存环境破碎、封闭的局面,让它们既能吃得饱吃得好,还要有一个“自由进出的家园”。
保护好野生动物,归根结底还得依靠当地群众,要让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周围的居民既成为保护的倡导者、参与者,更要成为受益者。在旅游业态日益丰富多样的今天,利用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吸引游客,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人类与“动物邻居”不应该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应该唇齿相依。在保护好野生动物的同时,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动物保护与动物保护者一同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最终才能消除人象冲突,实现动物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高 路:猫鼠勾兑泄露的邪恶生态链2014-01-10 |
宣华华:“走廊医生”被解聘,我们该相信什...2014-05-07 |
唐西仁:周小平是一味药2014-10-27 |
张显龙:“互联网+”时代可以读读这些书2015-04-07 |
人民日报: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2015-04-20 |
“让历史说话”才能走向未来2015-08-05 |
寻找年味与创造年味2016-02-06 |
为“两会”劲吹的务实之风点赞2016-03-04 |
对待网约车不能学“老欧洲”2016-03-15 |
怕出丑的权力独白描摹着怎样的尴尬现实2016-04-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