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1%,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疾患。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也已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据媒体报道,调查显示,在京一所著名高校已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其中不乏外表看来优秀开朗的大学生。
尽管抑郁症并非人类历史上的新事物,从亚里士多德、梵高、川端康成到三毛、张国荣等,这些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人都曾深受抑郁症的困扰,但就社会现象来看,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抑郁症患病率逐年增高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抑郁症在我国的诊断率还很低,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可以说,抑郁症的大规模出现有其社会成因,与社会快速变迁带来的社会心理与社会结构上的冲突密切相关,说它是一种“现代病”未尝不可。
现代化带来的一个重要体验是个体的崛起。处于青春期、拥有高智商、求胜心强的大学生对此更为敏感,很容易引发内心与外界的冲突:一方面,他们对自身个性有更强烈的觉醒,对自我实现有更多元的追求;另一方面,他们仍然面临着较为单一的外部评价体系,处于较为传统的互赖型的人际关系。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使他们常常在“应该做”和“想要做”之间纠结,为满足身边人的期待而压抑自身的需求。与此同时,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挤占了孩子们从容成长的时间,使其缺乏面对冲突时理性选择的能力,加之处于人生过渡期的大学生活集中了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都放大了压力、焦虑和迷茫,使抑郁症这种社会性的心理疾病在他们身上突出地表现出来。
在抑郁症的生理诱因之外,我们还须看到,目前社会特有的求助障碍使抑郁症患者难以得到及时的帮助。患者如果向家庭成员或者学校等集体求助,会面临心理压力,认为这是“小我”在给“大我”添麻烦,他们可能会因此自责而不愿求助;如果向陌生人或社会团体求助,则可能会考虑求助的代价。传统观念之下,抑郁症患者面对病痛,很难迈出求助的脚步。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抑郁症患者有强烈的“病耻感”,他们不敢直面内心的冲突,也无法向最亲近的家人朋友求助,使这场“心灵感冒”迟迟难愈。从解决上来说,普及抑郁症知识,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为抑郁症患者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和心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要着力发展病友互助机制,打通陌生人之间的互助渠道,减少救助阻力,也可以让患者更快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为暂停的生活加满油重新上路。
堂吉伟德:“韩剧热伤文化自尊”更应成为自省2014-03-03 |
二十年过去,邓丽君的意义何在?2015-05-13 |
求取公约数是你我共同责任2015-05-29 |
王传涛:差点被“敢公示就不怕查”的勇气打动2015-10-28 |
刘文涛:死灰复燃的“金莲意识”2015-11-16 |
陈广江:对“现代交流症”不妨看淡一些2016-01-14 |
如何传承“被遗忘的绝技”2016-02-15 |
是谁打造了TFBoys的偶像帝国?2016-02-17 |
把中国梦的理想镌刻在青春的旗帜上2016-05-04 |
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集中展现2016-07-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