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清明节临近,与生命相关话题趋热。一篇讲述临终患者感受如何、家人应如何照护的文章在社交网络热传。“发达国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我们的老人却只有1%享受到”的说法,更挑动人们的神经。生命的最后一程,应当在家里、养老院,还是医院的病床上度过?广州地区的临终关怀服务需求量是多少?能提供的临终关怀床位又有多少?记者走访全市医院、养老机构,为您一探究竟。(3月31日《广州日报》)
临终关怀对很多国人来说,还很陌生,在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时,当人将离开这个世界时,需要这个世界给予他更多关爱与温暖,让临终病人少一些孤独与恐惧,让他在“无憾、无惧、无痛”中尽可能优雅地离去,而不是在病痛折磨下遗憾地离世。
国人重视优生,却不重视优死,这与国内教育不重视死亡教育、生命教育有很大关系。国人甚至忌讳谈论死亡,比如有一些临终关怀医院,就被医院附近的人视为晦气,反对临终关怀医院建在自己家附近,以致一些临终关怀医院不得不数次搬家。而医院对临终病人也多采取放弃收治的办法,因为临终病人会影响医院治愈率考核。临终病人只能接受保守治疗,又要占据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影响了医院“创收”。一些临终病人被医院拒收,只能回家等死,而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让不少临终病人的最后时光,生不如死,备受煎熬。从医疗机构到社会公众对临终病人都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关爱。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了解,全国每年大约需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超过750万人,面对如此大的“刚需”,需要形成完善而成熟的临终关怀体制,要大力发展临终关怀服务,社会也需要改变观念,重视优死,教育也要能补上缺失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一课。
别让没有临终关怀成生命最后的遗憾,别让“最后一程”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要走上这条路,而死亡,并不是简单之事。临终病人,身体衰竭,死亡的过程是痛苦的,让临终病人生命的最后一段路,走得尽量轻松一些,不那么痛苦,医疗机构应该更多着力于此。亲友也要多陪伴临终病人,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亲情的陪伴,让他们更无遗憾地离开人世。
人的生命应该善始善终,对临终病人予以临终关怀,不过是对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能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需要多方努力,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如对于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的医院给予一定的补助。也要求医院不能拒绝对临终病人的救助等等。公众也要改变观念。这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引导,重视死亡教育,当公众重视,改变了错误的观念,重视临终关怀,有需求必有市场,相关临终关怀服务也会发展起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临终关怀服务。要让临终有关怀,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一起,受到相关部门及全社会重视,才能让人活得有尊严、有意义。
谁来帮留守娃寻找失去的世界2009-11-19 |
中国青年报:为何媒体越关注,富士康跳楼越...2010-05-26 |
王晓亮:别让借读费穿上新“马甲”2010-12-29 |
叶匡政:过年回家的文化意味2011-01-30 |
龙敏飞:欧洲风情小镇更似东施效颦2012-11-09 |
代看望老人 让法律蒙羞?2013-07-09 |
刘建国:毒鼠强之殇暴露监管短板2014-03-24 |
今日之声2014-06-26 |
博导诱奸,不算犯罪?2014-07-14 |
龙敏飞:实名举报人大代表绝不应被冷处理2015-09-2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