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代客扫墓遇冷并不意外
陈科峰
//m.auribault.com 2016-03-29 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 更多

  在电影《私人订制》里,“代客扫墓”情节让人记忆犹新。清明将至,不少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回老家扫墓,于是产生了新的祭扫方式,如“代客扫墓”、网上祭扫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有墓园推出的“代客扫墓”业务,一年不到10个订单,“选择该项服务的人大多是在国外”。(3月28日《海西晨报》)

  代客扫墓、网上祭扫,听上去新鲜,在互联网时代,这样“合拍”的节奏想来也不足为奇。然而,这样的所谓“服务”,虽则在操作上没有难度,事实上却鲜有人问津,所为者何?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总有一些事情像吃饭睡觉一样,无法直白地花钱购买或轻易被人代替,实现纯粹的商业化操作并不现实,否则,它将瞬间变得毫无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样一个充满哀思的季节,祭奠故人,除了情非得已,但凡有一点可能,人们都还是会选择亲自前往,这既体现了对逝者一种诚恳的缅怀、尊重和思念,更表达出生者一片赤诚心意,对晚辈是一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试想,倘若人情真的淡薄如纸,每逢清明,多数人只为贪图一时方便,极其敷衍地将扫墓事宜委托交由服务商打包代办,纵然在市场竞争之下,磕头、敬酒、痛哭等样样都明码标价,形成一种表面的“互利”格局,但一眼望去,每个坟头前站立的全是与死者的生活并无关联和交集的陌生人,脱离了必要文化内涵的祭扫彻底沦为一种空洞的形式,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不可否认,随着全社会的文明进步,针对清明节祭扫现实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在具体操作形式上可以大胆创新,比如一些地方提倡的“绿色祭扫”。但万变不离其宗,绝大多数人扫墓选择亲力亲为的模式,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人们“忠、孝、仁、爱”传统文化基因的继承与发扬。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