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奇葩”请假条是多元社会下的个性表达
堂吉伟德
//m.auribault.com 2016-02-17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元宵节,我想带爷爷回到25岁,陪爷爷再年轻一次。”日前,一张请假条被杭州网友晒到网上,引得无数人大呼“任性”。而领导的批复也相当“给力”:“让年轻活出动静!”(2月18日《北京晨报》)

  在“奇葩”请假条不时流行于网络,并颠覆传统习惯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形成效仿之势,结果从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快忘了老公长什么样儿”,再到“陪爷爷年轻一把”,可以说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在引发围观和舆情讨论的同时,褒贬之际也让人莫衷一是,是非之争也难有定论。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和激辩一下未必不是好事。

  在众声喧哗之中,有两种主流声音,一种是作秀的嫌疑很大,营销的手段并不高明。网友的指责可以说谓一针见血,请假人在春节期间忙着吃、喝、玩、乐,走亲戚、串门子、同学会,假期都过了才想起爷爷的事。真的那么忙,一天陪爷爷也抽不出来?可见爷爷在其心中的地位,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重要。孝敬更多应体现在平时,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一天的假期换不来“活出年轻的动静”。一种是鼓励的态度,请假人假借的是孝的这个最让人动容的名义,即便有炒作之嫌同样值得鼓励。毕竟,若是出于真情的流露,就会辜负一个赤子的真心。

  不过,在两种维度之下,其实还应第三种视觉,即多元化社会下的个性展示。所谓的“奇葩请假条”,奇在内容与格式打破了传统,不再是一本正经和毫无生气,而是更为灵活与形式多样,用本色表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从某种意义讲,这其实也是权利觉醒和提高的表现,当劳动者的权利被不断重视,自我维权能力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那么其行为就会更有个性与张力。相比于过去,这种个性化的行为表达方式,恰是权利提高的直观性表达。

  事实上也是如此,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以及人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人力资源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对人才的争夺也变得空前激烈。从劳动合同的日益规范,到权益保护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都让劳动方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权益获得了更大的保护,资方不能再无理由的辞退员工,克扣工资,相反侵权行为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更为重要的是,当企业文化成为第四种资源要素之后,在待遇留人,福利留人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感情留人的升华。用工单位为了获得劳动方的认同,就必然会尊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个性表现。

  有供给必然有需求,有回应才能激活呼应。“奇葩”请假条的表象是创新,本质还是权利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某种意义讲,请假条的形式越“奇葩”,那么其间的含金量就越高,代表的意义就越深刻。“奇葩”请假条是多元社会下的个性表达,因为个性才会多元,也因为多元才能表达个性。以奇葩请假条作为标签,无疑见证着个体之幸,社会之福。因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管他炒作不炒作,推己及人的利益考虑出发,让“奇葩”请假条不妨来得更烈些。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