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陶短房:让双11理性起来,几乎不可能
//m.auribault.com 2015-11-13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更多

  正如路透社和法国财经大报《论坛报》等所言,“双十一”是每年中国电商最高兴的日子。

  去年这一天,阿里巴巴和京东双双创下单日销售纪录,而今年则更加惊人,照电商自己的说法,“双十一”当天凌晨刚过1分12秒,阿里巴巴的天猫平台交易额就突破10亿元人民币,12分28秒突破100亿元,当天中午就已突破576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同日全日纪录,全天盘点,天猫交易额再创纪录,达到912亿元人民币(143亿美元),同比增长50%。

  但与以往相比,尽管“剁手党”热情不减,有偿或无偿的造势更有过之无不及,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仅仅看到“双十一”的热闹、商机和好处,也看到其方方面面的局限、不足和副作用。

  正如许多“剁手族”自己所坦承的,他们其实很多都“买了就后悔”、“边买边后悔”,却在“非理性潮流”的裹带下不由自主,“管不住自己的手”,所“买买买”的东西中不乏暂时甚至永远用不上的物件;许多人指出,网购平台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品质、价格、服务争议,在“双十一”等特殊高峰时段,更常常成为假冒伪劣“扎堆”的节点;为了“凑数据”,不少电商故意人为堆积流量,造成“双十一”期间的“堵单”和快递系统的大混乱;一些商家早在去年就玩起“先涨价后打折”把戏,今年“双十一”更纷纷祭起“打折但缺货”的“法宝”误导“剁手族”。不仅如此,随着“双十一国际化”,一些受到中国网络大抢购副作用冲击(如澳洲某些地方因中国“双十一”抢购而本地奶粉销售告罄),或被中国电商平台假冒伪劣问题影响的外国商家、消费者,也开始对“双十一”侧目而视。

  对此不少好心人呼吁“让双十一理性起来”。

  但坦率地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道理很简单——“双十一”本身就是一个人为制造的“消费节日”,是“不理性消费”的典型产物。

  尽管阿里巴巴等遮遮掩掩,试图将“双十一”包装成有20年历史、自发形成的“民间节日”,但实际上这个20年前由某些上海单身大学生半开玩笑发起的“光棍节”,是迟至2009年才被阿里巴巴以“网购能让光棍们‘脱单’或心情愉快”为口实,以北美“网络黑色星期一”为模板煞费苦心、不惜工本营造起来的“电商节”,自那之后的短短几年间,各中国电商更竭尽全力放大“双十一”的“非理性购物”成分,可谓你追我赶,唯恐人后,今年阿里巴巴更搞起盛大晚会,包装出“全球天猫购物节”,力图让这种“非理性”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法国BFM电视台财经频道不无担心地指出,马云不久前高调会晤了英国首相卡梅伦,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明年的“光棍节”会否席卷伦敦和欧陆各国首都?

  从天猫、京东等电商的言行可知,对于“双十一”的“非理性”它们是十分满意、甚至意犹未尽的,只要这一天还有利可图,还能创造单日消费纪录,这些“双十一非理性化”的始作俑者就绝不会停止其对非理性的“添砖加瓦”,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市场规律必然会导致如此。

  既然“双十一”在商业化(或“非理性化”)后势必不可能重新“理性”,既然我们无权强求商家如何如何,那么另一些“双十一非理性”的要素就必须更理性一些,比如消费者,比如媒体和媒体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