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郑渝川:儿科医生不足,切莫头痛医脚
//m.auribault.com2015-08-07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为缓解儿童医院就医难、儿科医生短缺,国家卫计委近日下发《通知》,今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名为加分,实则降分录取”,这一政策,引发争议。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李清晨、南方医科大学的副教授赖梅生等人通过网络都发出了反对声音,也有观点认为降分幅度有限不至于降低儿科医师执业水平。(8月6日澎湃新闻网)

  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儿科医生每千人占有量为0.43位,参照美国每1000个儿童1.4558个儿科医生的比例,以此推算,中国儿科医师的短缺数至少达到20万。据2012年《中国卫生年鉴》,2011年全国儿童医院仅79家。

  另一方面,新一代儿童的父母,健康意识显著增强,会主动收集了解患病医疗常识,发现孩子有发病症状时,会更为主动的将孩子送到医院诊治。两方面因素交叠,使得各地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均常态化呈现人满为患状态。

  儿科医生严重不足,与专业人才培养出现长期断层密切相关。《羊城晚报》6月8日报道,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儿科学专业,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导致16年来,我国新型儿科医生培养机制一片空白。此外,儿科医生面临着较高劳动强度和执业风险,完成诊治面临儿童无法清楚描述症状、病情、病因的特殊困难。当一名儿科医生,很可能意味着要比同行值更多的班,遭受患者家庭更多的误解,收入和发展空间也不具备优势,这当然使得儿科难以成为医生、医科生的首选。

  很显然,儿科医生不足,并非因为准入门槛过高,反过来,通过特定形式的降分,来降低准入门槛,并不能起到激励更多人报考、从事儿科岗位的作用。若降分有限,确实不会太过明显的降低新通过的儿科医生的执业水平,但激励报考的作用也将无从发挥。如果大幅降分,就将使得儿科医生在现有各科室、各类岗位医师之中并不算高的地位,发生进一步下滑,患者的家长将有理由对医生提出更多挑剔甚至刁难,刺激相对更多的儿科医生离开儿科。

  降分激励更多人报考(某个学校、某项专业、某类招考岗位),降价带动(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更多销售,这是社会和经济领域常见的举措及反应方式。但一旦干扰因素过强,就可能超出降分、降价因素所可能实现增强的驱动,例如,社会舆论普遍不看好某类岗位或某个学校,消费者对特定商品或服务充满厌恶感,无论降分、降价幅度有多大,都将无法转化为更多的报考或购买,除非先行排除或降低干扰因素的作用。

  降低儿科医生准入门槛,希望由此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现状,却回避造成这种短缺的实质性原因、关键矛盾。这当然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也是主管部门回避责任担当、敷衍行业痛点的表现。如果不能切实正视儿科执业压力过大、待遇保障不高等关键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医学院校儿科学专业设置不足的困难,儿童就医难、儿科爆棚状况会延续下去,拖延越久,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变得越为突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