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十四年抗战”背后是史观的改变
西 坡
//m.auribault.com 2017-01-12 来源: 济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网传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1月10日上午,记者从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了解到,这封函确由该司所发,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1月10日《新京报》)

  什么是代沟?你从小苦背“太阳系九大行星”,却发现你孩子的教科书里黑纸白字写着“太阳系八大行星”。你“八年抗战”熟记在心,你孩子学的标准说法却是“十四年抗战”。

  与舆论此时表现出的惊讶不同,学术界其实一直存在“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

  一个人如果只读历史教科书的话,会对历史产生一种十分齐整的印象,某事件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到某年某月某日结束,主要历史人物谁谁谁,意义影响如何如何。其实,真实的历史比教科书有更多毛刺。历史书写是事后进行的,当时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所处的时代位置后人只能挑选一个自己心目中有代表性的时刻作为起点,但这个起点未必是绝对意义上的起点。

  比如1937年7月7日是“8年抗战”的起点,但制造“卢沟桥事变”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其实早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前就进入了中国。从晚清到民国,日本一直有军队驻扎在中国境内,这实质上就是侵略。

  同理,制造“九一八事变”的关东军也不是前一天晚上入境的,而要追溯到日俄战争。

  历史书写不可能顾及所有枝蔓,但真正想要了解历史的人,不应该只记住一些概括性的说法。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重新书写历史”。提法改变的背后是史观的改变,而改变发生的进程是“民间倡议——官方回应”,有学者多年前就发出过相关呼吁。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