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土壤污染国家要摸底公众要知情
李晓亮
//m.auribault.com 2016-06-02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虽然有些迟到,但是土壤污染治理,有望全面提速。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这将是继“水十条”“大气十条”之后,土地治污的中央层面全国范围的正式亮剑。(6月1日《人民日报》)

  “土十条”的出台,也表明水陆空全方位的综合环保体系渐次成型。如果说以往,对大气、水污染的舆论关注度更高,那么今年“毒地”风波、土壤污染问题,显然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环保焦点议题。

  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环保部长就曾回答“土十条”的出台时间问题,指出土壤治理问题非常重要,基础非常薄弱,存在着法律空白和技术界定的难处。这当然不是卸责推诿,而是客观陈述,是正视问题。

  这次的“土十条”,就没有掩饰问题,而是直面现实。立下土壤治理军令状,给出路线图和时间表: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这个目标,乍看显得保守,比起那种赌咒发誓“三年翻一番,五年大变样”的数字游戏式标语口号,四五年也只敢保证“遏制”还非完全“遏止”土地染毒速度和加重趋势。但这份清醒和诚意,却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与其形式过场式高喊“大干快上、两年变样”,好像环保治污就如家装刷层乳胶漆一样简单,这个公开将“污染降速”列为治污第一步,都是需要勇气的。

  犹记得,前些年“镉大米”“镉超标”等土壤污染事件中,国土部表示绘制土壤重金属污染图。但这份“污染地图”至今未见消息。公众对环境安全的焦虑,并非只来自极端公共安全事件,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不对称,造成隐藏在心底的恐慌。

  此次“土十条”最被赞誉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毒地终身追责。要达成短短几年,受污土地安全利用率九成以上的环保目标,追责终身制是事后严惩的利器,同时,可供社会便利查询并全程监督的“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必须尽快建立完善,在此基础上的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都是土十条能否落地、能否见效的根本举措。事后追责与事前公开,并驾齐驱,一个都不能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