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来“引力波”成了热词。然而许多网民被媒体启蒙之后,仍然表示不懂。一些激烈的批评者甚至怀疑发现的有效性。在科学极端专业化的现代,普通人如何才能认同云里雾里的科学结论?
曾就读于中科院的理论物理学博士鲍得海,在博客中提出了7个问题,质疑LIGO的结论太夸张,“就一段0.5秒的一次性观察记录”,无法既证明爱因斯坦的引力波理论又证明一次双黑洞并合事件。鲍得海的质疑看起来简短又“不专业”,但在网络上广为转载,还引来了LIGO科学家的逐条辩驳。
“科学家证实了引力波存在的消息迅速传遍各种媒体,仿佛大家都非常热爱物理学。”科学文化观察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说,“媒介和大众凭什么相信科学家的新闻发布?为什么更相信这次而不是那一次?圈外人士有办法‘理性’地判别‘事实’吗?坦率地说,不容易或者几乎不可能。”
“大科学时代,我们获得的相当多知识,都基于我们相信科学家,而不是基于我们自己理解了并检验过了他们的结果。”刘华杰在博客文章中说,“科学和社会都需要秩序,爱因斯坦100年前给出了一幅令人动心的大理论,此理论描绘了科学家需要的特别秩序。爱丁顿的观测以及今日的LIGO实验结果被迅速接受、传播,都符合对这一秩序的渴望。”
刘华杰提到:“当年爱丁顿的观测据说完美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但科学史家事后的分析表明并非如此。当时人们(科学家、媒体、百姓)太希望那是真的了,那次日食观测结果误差被大大低估(涉及温差、底版质量、数据的取舍等),因而不能算‘证明’。”
“双黑洞并合”的民间大热,会不会是“爱丁顿日食观测”事件的重现呢?实际上,探测神秘的引力波,本来就是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题目。1960年代,美国人韦伯利用压电装置(微小形变影响金属块的电位)去探测引力波。并且很快声称成功,直到2000年去世前他还陆续宣布成果。但别的实验室很快发现无法重复。这件事损害了引力波探测的声誉。
在2004年出版的900页的《引力阴影:搜寻引力波》一书中,社会学家哈里·柯林斯详细报道了韦伯和LIGO几十年来的科研活动,以此来展现大科学时代的科研是怎么一回事。柯林斯的研究显示,对引力波的探测中,科学数据实际上是有相当的解释灵活性的,而且科学争议的解决有时并不那么“科学”。柯林斯的一系列研究颇受科学界的认同和关注,以至于《自然》杂志在去年报道谣传发现引力波时,还采访了柯林斯。
然而,在盲从科学家和质疑科学家之间,柯林斯持中间立场,他审慎认同当代科研的有效性,而且刷新了人们对“专家”的认识。
柯林斯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多年浸泡在引力探测学的圈儿里,成了这个社区的半个成员。“我跟我的新同事在餐馆、食堂和咖啡吧聊天,我发现我开始谈论物理了——有来有去的科学闲聊。有时候我建议他们在实验室里试试别的,我的话并没有被一笑置之。”在2008年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柯林斯说。
柯林斯说这让他感到有趣——“一个只有社会学学位的人,跟物理学家聊物理。我不会数学、设计电路或者焊电线,我也不会为论文做出贡献,但我就是能谈引力波物理学。”柯林斯从而悟出了当代科学的“专业性”实质是“互动的专业性”。
柯林斯采访的一位曾任职LIGO的大腕儿科学家,在大科学装置团体辩论应采取何种技术方案时能一锤定音。这位科学家回忆说:“当我说话的时候,屋里子的人看着我,好像在说‘他是有谱的,他全考虑到了,他是对的’。但如果有人说:”好吧,我们同意,现在去设计这个系统吧‘,那我干不了,我没法坐下来写出公式。但我能画出一张各部分运行图,以及为什么各部分技术可行,最难的部分是’我懂这门语言‘。“
柯林斯把“懂这门语言”,或者说“互动的专业性”,看作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就像骑自行车一样,是能感觉但不好描述的。在一张“专业性周期表”中,柯林斯列举了科学家的20种“专业性”技巧。
由此,柯林斯不赞同大众对科学专业性的贬低。尽管他认为,科学和技术带不来社会主流需要的确定性,但仍应该对之持一种中间立场。大众可能永远无法搞懂引力波物理学家在干什么,但如果贬低专业性,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这一问题上像专家一样发言,那对社会也是危险的。
在给科技日报记者的邮件中,柯林斯说,问是否应该相信LIGO“就像问第一次登陆月球是不是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造的假”。
“答案总归是社会逻辑学的,”柯林斯说,“怎么会有牵扯到这么多人的一个大阴谋?我认为人们要相信LIGO的发现,否则将意味着不相信我们社会运转的方式。”
邓子庆:黑客“菜鸟”专爱找政府网站练“手...2010-12-03 |
广州日报:听证会的程序更须“听证”2009-09-24 |
广州日报:听证会的程序更须“听证”2009-09-24 |
石念军:搞旅游不能老在门票上打主意2012-04-28 |
熊 建:莫把催婚当负担2015-02-13 |
落实调控不能打折扣2015-05-06 |
张学炬:听课活动为什么让人烦2015-12-14 |
齐鲁晚报:价格听证会应多听穷人的声音2010-01-08 |
齐鲁晚报:价格听证会应多听穷人的声音2010-01-08 |
南方网:“网络问政”从听到办势在必行2009-07-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