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电视连续剧《琅琊榜》热播后效应不减,引来江苏、山东、安徽多地争抢“琅琊”之名。安徽滁州琅琊山景区先下手为强,径自将“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旧匾遭遇冷落,新匾闪亮登场。
这又是一出闹剧。不是说景区不够精明,当地明确说,要以热播剧带动旅游业。但这种精明却散发着浓烈的铜臭味,而且显得无比粗鄙。如此穿凿附会,先不说游客是否认可,古人恐怕也要从坟墓里笑醒。
《琅琊榜》本身是一部架空剧,作者并未点明人物设定于哪个朝代,更未明言“琅琊”所在何地。可笑的是,当地还有所谓专家,为求证“琅琊山”真身,遍查历史典籍,最后推断小说(电视剧)中的“琅琊山”即滁州琅琊山。历史研究也玩穿越,让人哑口无言。你看,这必须先证明典籍中的“琅琊山”即小说中的“琅琊山”,再证明小说中的“琅琊山”即滁州琅琊山,却不知,这逻辑链条是如何搭上的?以历史之实迎合剧作之虚,何其荒唐。这么吃饱了撑着,还不如直接去问编剧本人。
更要不得的,还在于这种“捞一把”的心态。用这样的方式,充其量只能谋一时之利,却不是长久之计。近年来,我们已经看过不少类似闹剧。有的地方争抢文化名人故居,还有的地方连传说、小说里的人物都请来安家。例如几年前,也是山东和安徽几个地方,为争夺《水浒传》《金瓶梅》中的虚构人物西门庆,硬生生各自给西门庆找了一个“故里”。滁州琅琊山景区搞的这一出闹剧,也有先例。几年前,张家界借电影《阿凡达》热映,将南天一柱景点更名为“哈利路亚山”,一度就被传为笑话。
地名的背后是人文,人文需要时间沉淀。景点改名并不是不行,但要符合当地历史传统,尊重习俗惯例,而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穿凿附会,迎合时尚。说实话,一个景区、一个地方的负责人,干一辈子也就数十载,但更名这事情,搞不好就是上百年、数百年的事。如琅琊最初乃山东古地名,从先秦时期就有了;而滁州琅琊始自东晋,因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名作《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至今少说也上千年。会峰阁之前叫会峰亭,即典出于此。当地放着欧阳修这篇现成的文章不做,偏要追逐流行电视剧,是何道理?
过去各地因这种急功近利思维,坏了不少事。归根结底,就在于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以及立足长远的眼光。房地产业兴起,就大肆拆古建筑、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业兴起,又急着造假古董。来回几番折腾,祖宗留下的宝贝都糟蹋了,净剩下些廉价的钢筋水泥,以及漏洞百出的伪历史、假传说。如今,连新鲜热辣的当代电视剧本,都当作金矿一样哄抢了,你说丢不丢人?
[图说]:学“酷”2008-12-23 |
新华日报:改名“三国卫视”能拉高收视率?2010-04-02 |
新华日报:改名“三国卫视”能拉高收视率?2010-04-02 |
肖复兴:北京人艺论短长2012-07-04 |
[图说]:学“酷”2008-12-23 |
季国平:别犯常识错误2013-01-18 |
一笑泯恩仇2013-03-01 |
李 舫: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2013-11-14 |
戴先任:“百姓儒学” 易沦为政绩工程2014-10-08 |
曾念群:《何以笙箫默》赶上了青春片的好年景2015-01-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