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又是一年网购狂欢季。在网购大军中,大学生是强大的一支。记者近日采访了多所在京高校学生发现,部分学生为了“任性”血拼,不仅办理了银行信用卡,还在网上注册了各类消费信贷平台账号,有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几乎都用来还款。同时,这一新生事物也引发诸多争议。争论的焦点,一是大学生本就不具备还款能力,最终还是要找家长“化缘”;二是大学生流动性较强,容易造成违约后催收困难。(11月11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大学生网贷消费渐成规模,其中风险也日益显露。这种“风险”,其实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某些不知节制的大学生,可能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会陷于失信、违约的困境;其二,对于那些野蛮扩张的网贷平台而言,也许会因之大幅拉升坏账率,直至最终造成资金链断裂、业务运转再难维持……其实,倘若参照传统的金融业标准,大学生消费贷款,怎么都算不得是优质业务。
诚如我们所见,作为新兴事物的互联网金融,尚有待加强监管。一方面,名目众多、鱼龙混杂的网贷平台,向着传统金融机构所忽视的领域快速渗透,不遗余力地争取大学生客户,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另一方面,不同的网贷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为了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它们往往会不负责任地拉低审核门槛、扩大贷款额度。这些做法,尽管快速壮大了大学生网贷消费的体量,却也埋下了显而易见的隐患。
现实中,大多数的网贷平台,都缺乏基本的“风险规避”的意识和能力。高度线上化的放贷过程,使得针对客户的资质审核、信用评级等等环节,都基本是形同虚设。而另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是,网贷平台并未与央行征信体系对接,不同平台的后台数据记录也相互孤立。这在客观上给一些大学生留下了投机取巧的漏洞,也无形间助长了其任性妄为的消费习惯。
现实的荒诞在于,诸多的网贷平台为了吸引大学生,往往祭出一套鼓动性的“青春劝世说”。诸如“我的未来我做主”、“梦想并非遥不可及”一类的营销说辞,一再撩拨着大学生们的消费冲动。于是,在一片“享受当下”的狂欢盛宴中,原本正常的购买行为,也变得可疑而令人担忧起来。
新华网:别让信用卡“卡住”理财教育2009-07-24 |
新华网:别让信用卡“卡住”理财教育2009-07-24 |
干吗给大学生发这么多信用卡2008-10-30 |
解放日报:校园信用卡沉浮引出的反思2009-07-08 |
解放日报:校园信用卡沉浮引出的反思2009-07-08 |
武汉晚报:花钱和还钱都是独立成人的重要一课2013-03-19 |
评论图说:枷锁2013-03-21 |
枷锁2013-03-21 |
万光武:搬砖买“苹果”也是一堂理性消费课2013-04-02 |
钱夙伟:信用卡何以成“大白菜”?2014-04-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