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政策落实,看光鲜数据不如看群众脸色
李思辉
//m.auribault.com 2016-10-17 来源: 中工网—《劳动新闻》
分享到: 更多

  10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涵养“看群众脸色办事”的自觉》的评论。下乡调研,遇到一个自主创业的90后小伙。看他一脸愁容,细问才知道他们申领的国家补贴又没跑下来。政策有了,款也到了县里,但要想拿到钱,一道又一道的审批程序堵在那里,半年都拿不到手。他很纳闷:现在各地都在喊优化服务、简化行政审批,为什么办事还这么难?

  到了县里,一听说要了解简化审批的情况,当地领导一口气说出一大串精简的程序和数据来,滔滔不绝。看他们提供的规章制度、给出的材料,的确是做了大量工作,纸面上确实成绩斐然。可是,这种自信满满却与办事群众的愁容不展形成鲜明对比。问题出在哪儿?是当地在数字和材料上做了假,还是创业的小伙自身有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出在“最后一公里”的阻梗上。

  政策再好,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办事过程中,群众没有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怎么会有好脸色。更令人忧心的是,在一些地方,一些政策的制定者、督办者没有看群众脸色的习惯和自觉,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在意的是上级领导的脸色,看重的是报送上来的光鲜数据,即便偶尔去调研,也习惯于“提前安排”。如此能看到实情吗?脚上不沾泥,离群众远远的,或者完全不在乎群众的感受,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能不造成感受的割裂吗?

  说到行政审批,在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一语中的,“衡量改革成效,不仅要看取消或下放的数字,更要看群众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数字是死的,群众的切身感受是活的,没有群众的获得感作支撑,再好看的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是说数字不重要,科学统计的报表和数字有助于反映全局,但数字的理性必须与群众感受的感性相匹配,否则必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看群众的脸色来发现问题,弥补存在的疏漏,甚至借此调整我们的政策。

  有人说,群众脸色飘忽不定,以它为尺子靠不住。但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是否正确、方略是否对头、措施是否对路,老百姓看得最清楚。千万不要以为“我聪民愚”。群众是最聪明的,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对施政得失感受最直接也最实在,群众的脸上写着真理。还有人抱怨老百姓众口难调,不好招呼,实际上只要你真正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解决群众的难点、痛点,使之有切实获得感,人们必然会支持你。

  改革的目的是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改革实践的效果也应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多寡来检验,以老百姓的脸色来丈量。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