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新闻观察】确保“环境权重超GDP”,公众参与不能少
张贵峰
//m.auribault.com 2017-01-17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强调“环境权重超GDP”的同时,也确保公众参与的权重,让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绩,享有充分的发言权、监督权。

  中国官员考核环境权重首次超过GDP——近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期印发的多个涉及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对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赋予很高的分值和权重。如据中办国办出台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及配套制定指标体系,GDP增长质量权重不到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权重的一半,占全部考核权重不足10%。(见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普遍存在“唯GDP”“GDP压倒一切”等扭曲政绩观,这是造成“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这种扭曲政绩观之所以普遍存在,关键在于现行官员考核指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GDP权重太高、环境权重太低。这种背景下,“官员考核环境权重首次超过GDP”,值得欢迎、期待。它不仅有利于矫正一些人的扭曲政绩观,强化包括治理雾霾在内的各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治理,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助推守护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建设。

  但是,要想让“环境权重超GDP”兑现,存在许多困难或阻力。一方面,相比简单直观的GDP等传统政绩考核指标,各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存在许多具体操作执行上的难度,比如有些指标很难设置标准。因此,保证生态文明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难度不小。

  另一方面,严格落实“环境权重超GDP”,无论对官员自身,还是对地方发展,都会引发利益调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因此,如何克服这些因利益调整而滋生的阻力,也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考验。比如大量生态文明考核指标在采集核查过程中,是否会面临造假、掺水等现象?此前环保部公布数据,仅2015年全国环保部门就揪出2658起监测数据造假案例。

  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关键在于将公众参与纳入官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过程中。也就是说,在强调“环境权重超GDP”的同时,也确保公众参与的权重——让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绩,享有充分的发言权、监督权。

  一来,这有利于提高相关生态文明指标考核的现实可操作性,毕竟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民生问题,不仅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数据采集运算,也关乎社会公众的直观感受;二来,有利于破除各种基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有效抑制指标数据造假、掺水问题。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身上有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