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被就业”政绩(李法明 漫画)
日前,有媒体报道,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数百名毕业生在报考基层服务项目时,发现自己已经“被就业”,无法报考。事件发生后,该学院为报考“三支一扶”的考生更改信息,使其恢复了报考资格。甘肃省教育厅表示,对该事件中负有直接责任的该院中国语言文学系通报批评,对6名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行政记过和行政警告处分(光明日报2016年7月18日)。
近年来,部分高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引发议论,原因是不少大学毕业生的“被就业”。
教育部办公厅此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各地高校要抓紧建立健全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以精准统计为基础,重点摸清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状况。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然而,一边是招生大战,一边是毕业生就业率的比拼,随着高校招生大战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就业率就成了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生源本已紧张的高校的“生命线”。
在一些高校负责人眼里,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个硬指标,它关系到经费和许多资源分配问题,来年的招生指标、学校声誉乃至财政拨款都和毕业生就业率挂钩,教育部在审核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时,包括审核新增学位授权点时,就业率也都是重要依据。某些高校实际就业数据可能很寒碜,所以存在虚报数字的冲动。接踵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掺水”的做法,让就业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缺乏应有的公信力。问题症结就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到目前为止,都是由学校自己出具证明,而这种做法并不一定科学,也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因为就业率的高低往往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所以一些高校在就业率上做手脚,玩猫腻也就在所难免了。
应该说,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本意是好的,目的是为了让各家高校所设的专业更接近市场需求。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高校将就业率当成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将招生与就业率挂钩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有悖于政策设计者的初衷。
诸如此类掺了水的就业率,其实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要知道,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助长浮夸虚报之风,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行其道。某些高校在就业率上瞒天过海的做法,不仅让自身的诚信大打折扣,也难以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另一方面,此类就业率,不仅掩盖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真实性,侵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而且也影响到教育行政部门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无疑给上级机关决策带来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
有鉴于此,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制订出更为适当的就业评估体系,真实地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率的“含金量”。此外,还要提高高校就业质量造假行为的违规成本,不能只是不痛不痒地通报批评。惩处措施跟上了,就业率的水分自然也就少了。
然 玉:重建体育的本来魅力2014-07-10 |
许昔龙:警惕公权被滥用2014-07-23 |
冯慧文:师者“自白”2014-12-25 |
徐迅雷:悉心倾听孩子心中的风暴2015-06-01 |
张卫斌:严格还是放水,是一道师德考题2015-08-11 |
“全科教师”恐难避免水土不服的尴尬2015-09-09 |
王石川:儿医严重短缺,谁来给孩子看病2015-12-29 |
解看病难题需对症下药2016-02-19 |
儿科医生培养了还要留得住2016-02-25 |
解看病难题需对症下药2016-02-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