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大众话题】当泛滥的假唱沦为“话筒技”
邓海建
//m.auribault.com 2016-02-25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据《新文化报》报道,2月22日,央视音乐频道播出了“2016星光璀璨——元宵节晚会”,当歌手萨顶顶出场演唱歌曲《大名顶顶》时,一开口就被网友发现假唱,因为她的话筒拿反了!随后,萨顶顶很快在微博自黑,表示“下次会演得更精细些”。

  翻转话筒,原音不减,一个不大不小的现场BUG.有人调侃“这是体内的洪荒之力”,有人埋怨给近景的导播切换是“猪队友”,好在当事人并未急红眼,自黑要走向精细的“演技派”。

  每年春晚一过,真假唱就成为“全民大猜谜”。假唱当然有假唱的“道理”,比如只要对口型而省出表演的精力,不至于因破音走音等闹出演唱事故,在直播中减轻歌手的心理负担等。在这个“庞麦郎都能‘修’成刀郎”的技术年代,“录音棚歌手”越来越多,现场型歌手越来越少。你想听点儿“真声音”,一不小心就听了满场的“中国好修音”。假唱成风,甚至衍生出《对口型大作战》等调侃节目。

  对听者来说,更多人还是“宁要真唱的不完美、不要假唱的零瑕疵”。不久前,《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7.1%的受访者希望歌手能在所有演出节目里都真唱。如果某位歌手假唱,46.9%的受访者表示不能原谅、内心充满鄙视。可是,你鄙视你的,他假唱他的。

  其实,为打击假唱现象,我国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并于2009年出台了新的实施细则。其中规定:“营业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在泛滥的假唱行为中,有多少是纯公益的呢?比如不少演唱节目,本身就是广告主重金撑起来的商业性栏目。如此看来,假唱与假货性质一样,最大危害在于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歌唱表演作为文化产品,如果任由假唱成了“铿锵有理”的明规则,长此以往,势必劣币驱逐良币,真正能演会唱的,反而易被淘汰、被挤兑。因此,带有商业背景的假唱,不能仅仅从道德或艺术角度考量,而需从法律层面严加整治。事实上,在有些国家,歌手若现场假唱,或可以欺诈罪被起诉。

  当泛滥的假唱沦为“话筒技”,是否该以“真唱运动”正本清源,以法治刚性将“南郭先生”赶下台去?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