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洪灾中,请收起冷嘲热讽
吴迪
//m.auribault.com 2016-07-08 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7月6日,暴雨肆虐,武汉不少被淹高校的学生吃饭成了难题。武汉工商学院特地给同学们送去近万份盒饭。一位女生说,食堂提供了2个荤菜3个素菜,班里几个男生去领饭,直接送到女生宿舍楼下,领到饭后她感动得要哭了!(见7月7日《楚天都市报》)

  当宿舍楼被困,学生吃饭成了问题时,同学间组织“雨中送饭”,如此温馨感人之举在网上却招来不少“喷子”的冷嘲热讽:一边鼓吹自己的女权主义,一边又标榜自己是弱势群体;男生是为“泡妞”“玩情调”铺路子……在这些“喷子”的字里行间,关于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一丝一毫的正能量都没有。

  无独有偶。不论是洪灾之下,“解放军泥水就馒头”“外国防洪神器完爆中国沙袋”等尘嚣尘上的议论,还是广州机场30名小学生在飞机延误时坐在地上看书被指为“炒作”,均出自“网络暴民2.0版”——“喷子”。

  “喷子”即是指在网络平台中,常常用恶毒语言激怒他人,或扭曲事实、制造事端等方式挑拨公众情绪的网民。他们的拿手好戏是“喷子界的两个‘凡是’”——凡是支持的,杀人放火都是有理有据;凡是反对的,多吃一块肉都该枪毙。“大多具有反社会人格,这类人有着极度强烈的攻击性,对社会危害十分严重。”

  其实,这些“喷子”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在网民基数较大的当下,表达观点的通道更多更及时,更多的人愿意发声甚至痴迷于被人们所关注的感觉,而喷子就身处这些喜欢发言的网民之中。假如100个人中有1个是职业“喷子”,有2个是随机“喷子”,那么,按照中国近7亿的网民数量来看,“喷子”就会多达上千万之数,况且真实的情况或许高于前述的假定比例。

  其次,“喷子”们之所以有话可说,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短时间看,一些社会矛盾确实较为突出,给了这个群体很好的“发挥空间”,他们的恶语和揣度也算是一种情绪的外溢和宣泄。

  再者,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标题打眼、信息不全、事件模糊,甚至为了提高点击量刻意挑拨公众情绪;一些个人和组织为了不同目的而雇佣水军在海量发帖和留言中搅浑水,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扭曲了舆论的原本方向,甚至有时候会让受众先入为主,起到颠倒黑白的作用。

  此外,自身的学识、修养、气度和思想独立性的严重不足,是“喷子”的基因。宣扬个性、突出自我并无不妥,但以丑为美,刻意矮化、抹黑对方,显然不是君子所为。

  “喷子”式的偏激之语,实则是一种网络戾气,是启动网络暴民培养模式的前置程序。为了维护信息传播秩序和网络舆论生态,我们对此类“喷子”得高度重视。

  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召开全国跟帖评论专项整治会议,部署集中治理跟帖评论存在的突出问题,让人们对治理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看到了希望。整治“喷子”乱象,应清除那些违反“九不准”、触犯“七条底线”的违法违规有害信息,同时,媒体应担负起社会责任,不但不能给喷子“歪理邪说”提供土壤,还要对评论加强后台审核。

  当“中国喷子”与“日本鬼子”“韩国棒子”成为网络流行语中出镜率最高的“地域三子”,一种悲哀感油然而生。当然,任何人都有表达思想的自由,但如果对社会发展于事无补,自身又不生产正能量,也不愿做正能量的搬运工,那么在考验人情冷暖的时刻,至少不要想当然地去制造负能量给公众添堵吧。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