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城市历史变迁-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书库

解读城市历史变迁

杨洪友
2020-04-22 08:11:02  来源:光明日报

  《长春历史地图集》房友良 赵 洪 主编 长春出版社

  1910年长春城厢区域全图 选自《长春历史地图集》

  作为特殊的图像文献,舆图和地图有极强的讲史、资政、存证功能。在中国史学研究上,舆图已与正史并肩,分担具象与抽象记录历史的职能。近年来,我国多个大中城市出版了城市古旧地图集,作为总结城市发展脉络、解读城市历史变迁、探究地域历史文化的基础性资料。由长春市档案馆副馆长赵欣策划,赵洪、房友良两位文史专家担任主编的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长春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历时三载付梓,这是我国东北地区首部城市历史地图集,填补了东北地区史学研究的空白。

  砺剑三载,切磋琢磨。在地图甄选方面,项目团队从收集到的400多幅长春古旧地图中精选出106幅,时间跨度逾150年,涵盖了从1800年长春厅设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包括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了用古旧地图展现长春城市历史全貌的策划初衷。在体例设计上,团队根据入选地图的表达内容,将地图划分为三类;并将长春市下辖的五个县(市)区的地图以附录的形式呈现,由此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完整展示了长春区域城市地图体系的变迁。为保证《地图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编者更是对入选地图的绘制年代、背景等诸多历史信息加以详考,以期确保还原历史的原貌。

  不同时期绘制的地图,体现着时人对其生存的地理空间和人文环境的理解与认识,更是当时地理科技和地图绘制水平的表现。《地图集》所收录的地图,可谓形态多样,时代特征风貌明显。就绘图技术而言,比如《地图集》中收录的两幅手绘《长春城厢区域全图》,为长春市档案馆镇馆之宝,分别绘制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和七月,间隔只有三个月,制图手法却迥然不同。前者上南下北,是典型的中国舆图风格;后者则按清朝官颁图例,是在前图基础上的再绘制,上北下南,有比例尺,颇具现代地图风格。这种绘法悬殊的姊妹图,是传统中国舆图向现代地图发展演变的绝佳例证。就绘制风格而言,《地图集》中收录的吉林省档案馆藏《长春府舆图(1909)》,为首次披露的孤本,由时任长春府知府、著名书法家孟宪彝题记,工笔彩绘,亦图亦画。特别是该图比例尺与“开方计里”共存,中西合璧。就绘图语言而论,除中文地图,还有英文、日文等地图,是各国公职人员、商人和游历者等外籍人士云集长春这一客观史实的外在写照,也是长春因商业繁荣而成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的真实反映。

  《地图集》所收录的地图,每一幅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有多幅稀见之本甚至是孤本,可谓地图珍品荟萃,颇具文物价值,不仅还原了百年前长春城市地图制作技术水平与流行的真实状况,还为我国地图学资料库增添了典型资料,在中国地图学研究领域加大了长春地图研究的分量。

  清嘉庆五年(1800年),为管理流入郭尔罗斯前旗的关内贫民,清政府借地设治,建立长春厅,治所新立城。今天的长春所在地,在当时只是一个被称作“宽城子”的移民聚落,因紧靠伊通边门,25年后宽城子已成为拥有五条大街、两千余户的村镇,一时间“商贾辐辏,五路通衢”。经济中心的转移带动治所迁移,长春厅通判衙署遂移建于此,长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被称为“关左冲衢”和“东三省中央之枢纽”。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俄占后,遂入两国之范围”,长春又自开商埠,于是形成老城、日本和俄国附属地、长春商埠等四大区域。“九一八”事变后,长春又成为伪满首都,日伪势力实施的“大新京都市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之后几十年长春城建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长春城市空间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地图集》使用了41幅街路图和38幅专题地图,对长春在150年中所产生的有关城市形态、景观变迁、城市扩容,以及政权更迭、机构变化等人文地理内容,进行了系统展示,清晰记载了长春城市发展轨迹和脉络,有效弥补了长春城市史料之不足。

  “长春之疆域自设治以还”的220年中,经历了道光七年增设农安乡,光绪十五年和宣统二年分设农安县、德惠县等几次重要疆域变化。民国时期,中国学界热衷于对中国疆域赋形,如称中国“如秋海棠叶”,东北史专家金毓黻则称长春疆域“略成蝶形”。《地图集》中收录的区域地图直观地呈现长春疆域的“蝶变”过程,加深了人们对长春形象化的认知。《地图集》首次集中了数十幅东北沦陷时期与“新京”相关的街路图、规划图、旅游图、立体图,记载了长春在伪满14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被强迫赋予“首都”这一特殊历史地位,以及其在特定环境下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成为当时日本侵略者图谋长期霸占东北的有力证据,具有历史警示教育作用,增加了《地图集》存史、教化、见证的意义。

  地图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它用线条与符号勾勒出万千世界,记录着各时期的自然和人文等状况。它能映照历史真相,讲述历史事件,便于读者重建历史时空。作为特殊的文献史料,《地图集》见证了百年前长春乃至东北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可以说,大量地图所载诸多关涉长春的地理信息或文字信息,为今天文献所不载或失考,有效弥补了因文字资料记述不足所造成的遗憾,成为研究长春史乃至东北史的重要史料。

  《长春历史地图集》凝聚了一代长春城市史学者的心血和文史情怀,改变了长春古旧地图分散、孤立、混乱的状态,为长春城市历史研究、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支撑资料,是长春史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它所构建的全景式图形文献,系统地揭示了长春区域变化和长春城历史发展过程,记录了这座城市成长的年轮;展现出长春这座年轻而美丽的城市的勃勃生机,同时也展现了勇敢的长春人民不畏艰苦、奋发图强的“蝶变”历程。

  (作者:杨洪友,系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问题探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助推劳动力社会性流动

    劳动力的社会性流动是不断提升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人才、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工作高度重视。2019年底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劳动力、人才合理有序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 【热点思考】落实稳岗返还政策 促进就业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严峻考验。稳岗返还作为失业保险制度防失业功能的重要政策抓手,在疫情防控期间成为稳定就业的重要措施选择。落实稳岗返还政策,要坚持就业优先,在地区层面综合决策;适当授权,允许地方政府制定具有属地性质的专项落实行动;加强制度建设,保持政策可持续性。

  • 【前沿观察】让社保降费更好服务就业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就业的全力配合, 而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风险防范机制,理应为就业保驾护航。多年来,我国政府充分重视社会保险和就业的关系,在社会保险与就业的协调性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 【工作研究】工会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思考

    工会作为部分公共职能的承担者,要在深入调查职工状况和生活需求基础上,科学论证、精准施策,引导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参与深化改革,力所能及为广大职工提供公共服务和改革产品,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凝聚起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访谈

文献

  • 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工资制度改革

    1981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开始改革工资制度,并于1982年率先实行结构工资制。这次工资改革无论对企业员工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是我国工资制度改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