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全面提升县城建设层次和水平
//m.auribault.com2014-08-06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马建章

  县城是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引擎,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对于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省委书记周本顺指出,加快县城建设是关乎全省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要求各地把县城建设作为事关当前、影响长远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大力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当前,我省县城的总体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发展极不平衡;突出问题是产业层次低、承载能力低、管理水平低。全面提升县城建设层次和水平,需要把握规律,多方面着力。

  明确战略格局,实行分类指导

  加快县城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县城的差异性和城镇化的层次性,实行区别对待、统筹安排和分类指导。

  完善空间布局,明确县城在城镇格局中的定位。县城作为城市群的基础部分,应根据不同的区位、实力和功能进行不同的定位。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如石家庄的正定、栾城等;二是距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次中心城市,如邯郸的永年、邢台的宁晋等;三是一般县域中心城市。同时,应注重把在城市群发展中具有节点效应的县城培育为局部区域的中心城市。

  突出战略重点,明确县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我省县城平均规模虽然较小,但总体规模较大,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居全国第3、第2位。城镇化的源泉主要来自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农民工流向来看,我省以本地农民工居多,且以流入小城镇为主。这种农民工和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在县内流动和主要流向县城的特殊省情,决定了我省必须把县城作为城镇化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攻方向。

  明确所处阶段,加快转变县城发展方式。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转型期,即转变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土地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走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省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使县城真正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驱动力和增长点。

  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

  首先,要服从主体功能区规划。沿海、环京津地区的县城应重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冀中南地区的县城应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张承坝上地区的县城应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生物产业,培育绿色经济。

  其次,要发挥作为县域经济中心的聚集、辐射功能。目前我省县城基本处于产业和生产要素聚集阶段,应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为载体,不仅推动县域产业向县城集中,更重要的是优化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京津等大城市、东南沿海地区和外资项目转移或产业链延伸。

  第三,要优化城市内部功能分区。鉴于县城规模发展较快,必须超前考虑职工通勤、居民购物的可达性和便利性。特别要重视预留、保护或修复自然生态功能区。

  总之,要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边界,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完善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适当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强县城人口、交通、环境等综合承载力。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城镇化管理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重点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就必然要求进行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改革投融资体制。一方面要整合政府城市建设资源,设立县城建设资金统一归口的经营平台,提高投融资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推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的社会化、市场化,除采取BOT、TOT、ABS等国际通行方式外,还可探索“政府+土地+金融+开发”的合作模式,多渠道、多元化吸纳和筹措城镇维护建设资金,实现投入产出和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循环。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出台我省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文件,推进城镇医疗、养老保险制度与“新农合”、“新农保”接续政策的落实,探索建立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按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机制和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流动人口在县城落户。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谋职就业等限制性政策,为其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革各项社会保险分散管理的体制,实行统一管理和异地转续制度,方便农民工就近就医。

  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在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基础上,管理方式由分权执法向联合执法转变、由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转变、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生活、卫生、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设立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建设,实行信息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开展园林城市、低碳城市、节水城市等创建,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城镇化全过程。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