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科技与经济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就是要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第一,打破非科技性的创新瓶颈。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很多是适应传统发展方式的,有利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但并不利于创新。要清除经济社会领域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建立新的利益轨道。
第二,改革国家研究体系。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形成适合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研发的评价体系,建设一批在国际科技领域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的一流科研机构,形成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院所自主权,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第三,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用、产、学、研、政、社协同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机制,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
第四,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大幅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和专业化服务能力。
关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论断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关键的因素,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拥有未来。习近平同志根据人才资源战略地位的重大变化,深刻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一论断切中了我国创新活动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重权力轻人才的弊端,是新时期我国知识分子政策的基石,对于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调动全体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在中科院、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指出,“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2015年在参加“两会”上海团审议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第一,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教育、培养、引进、使用等体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特别是面向未来的青年科技人才。
第二,以用为本,人才培养与生产活动和创新活动相结合。放手使用人才,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和技术工人;在实践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第三,尊重创新劳动和创新自主权。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天地。尊重科研、创新等复杂劳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收入分配激励,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创新、创业激情。
第四,按需引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招商引资与招人聚才并举。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吸引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的自主创新。
不要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13亿多人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但是,科研、创新等复杂劳动低于其价值的现象,用行政化办法评价、管理人才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不要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这就抓住了大学和科研机构人才管理体制的弊端,为我国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想让科学家多出成果,必须给他们创造条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家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
科学家管理不能参照公务员管理方法,而是要按照科研规律、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管理。落实习近平同志的上述意见,建立科层制和专家制相结合的科研人才管理体制,是很重要的方面。
多年来大家反映的学术界官僚化问题,本质上不是科研单位的行政级别问题,而是参照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即科层制管理科技人才的问题。科层制是按照权力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严格的层级规则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利用现代科层制进行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如果利用科层制管理科学研究,则违背了科研和创新的规律。学术研究从本质上是“反科层”的,“吾爱我师,但吾更爱真理”,在真理面前不分高低贵贱,人人平等,结果常常是年轻的超过年老的,资历浅的超过资历深的,小人物超过大人物,新理论超过旧理论,因此只有“反科层”才能发明创造,坚持科层就会窒息创新。
破除科研单位的官僚化弊端,就是要在坚持党对科研单位领导的根本制度下,采取科研、行政两条线协调运行的体制,既避免官僚化,又避免学阀化。行政管理采取科层制,科研管理采取专家制。行政体系由行政负责人等组成,负责本单位的行政事务,同上级单位、外单位的联系等。科研体系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等专家、教授组成,负责科研规划、政策、预算、课题等业务工作,以及职称评审、业务培训等。两个体系人员的任职可以交替,但不交叉,各行其职,协同运作。
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现代社会由企业、居民户和政府组成。企业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家则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据《2015德勤高科技成长中国50强报告》,被调查企业50%的创新是由CEO主导的,其中大多数CEO还兼任企业的技术专家。许多企业CEO将创新视为其核心职责的一部分,不仅从技术角度重视产品创新,而且还从更宽广层面来审视公司的各种创新活动,并把自己定位为企业创新的“领头羊”。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中,强调了科研人员的作用,这是正确的;但对企业家的作用却重视不够。习近平同志针对这种现象,深刻地指出,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这就揭示了创新活动的经济实质,丰富和发展了企业主体和人才驱动的内涵。
2012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用好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业家并不是发明家,但他们是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企业家有十分敏锐的市场感觉,富于冒险精神,有执着顽强的作风,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创造新组织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以创新驱动助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2012-12-12 |
形成科技、文化、制度创新的总体创新驱动力 | 2012-12-12 |
信息速递:专家研讨如何以科技创业推动中国... | 2012-12-12 |
新时期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 | 2012-12-12 |
把科技创新思想化作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实践 | 2012-12-12 |
坚持全面创新 助推创新驱动 | 2012-12-12 |
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转型与改革支撑 | 2012-12-12 |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 2012-12-12 |
培育发展新动力 | 2012-12-12 |
创新引领的广东路径在哪里 | 2012-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