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时评-正文
该为高考集体焦虑降降温
沙洲
//m.auribault.com2016-05-2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补!补!补! 漫画 李法明

    还有不到20天,高考就要到了,可宿迁市一名高三女孩听到“考”就烦躁。严重时连听到“烤红薯”的“考”的同音字都会受不了,浑身抽搐,不省人事。心理专家介绍,这是一种典型的考试焦虑症,应适当调节。(5月18日《现代快报》)

        在我国,没有任何一场考试能像高考这样引发全民关注与热议,也无法像高考那样触发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为了迎接它,家有考生的家庭总动员,为了孩子不惜费尽心力;学校老师绞尽脑汁鼓励士气,给考生减压;城市“全民护航”,从交警大队到地铁站、出租车司机全体动员,考生得以一路绿灯,工地停工,考场周围降噪,让考生摒神静气、安心考试。女孩听到“烤红薯”晕倒,无疑是高考这场人生大考前,很多人、甚至整个社会的焦灼集聚成灾的现实缩影。

        全国近三十万个考场,八九百万考生,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然而在中国走进高考考场的远远不止数据统计的这八九百万考生,这是一场全民高考的战役。如此兴师动众,带来的是全社会的“高考焦虑”。是什么让家长、学生,甚至社会都患上“高考焦虑症”?

        全民“护航”高考折射出坚硬的现实:高考,依然是社会垂直流动的主要渠道,是许多人难以绕行的独木桥。对考生以及背后的家庭来讲,尽管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但是相较于十几年前考上大学就算胜利,如今人们对高考的追求不仅局限于上一所大学,更要“上好学”。改革多年,教育“市场”仍然没有开放,以至于中国大学提供的优质高等教育严重缺失。数千所高校分等级、分层次,学生的选择面看似宽了,但是每一类学校的发展并不平等,社会的认可度也大相径庭。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仍然不可避免。

        从社会层面讲,高考是我国受众人数最多,也是影响力最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唯一的一项面向全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尽管社会价值和文化日益多元,但是社会导向都把考上大学当成成才的重要路径,这让“高考”这个词变得特别敏感。如果不选择现行高考,没有教育部的“钦定文凭”,即使有真才实学也很难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可。

        高考的全民焦虑症亟待对症良方。我们看到,从国家层面到教育部等部门,已然在频频出招。近几年来,高考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坚定步伐,如高考内容改革、高考加分“瘦身”、重点大学农村定向招生等一系列举措,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让考生有更多选择。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抓住高考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影响和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高考独木桥的“独”的属性必须由全社会共同推动才能改掉。

        此外,消弭全民高考焦虑症,更重要的是实现另一个层面的公平:每个人有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向上流动的大门能够更加敞开。如此,高考在人们心目中才会去神圣化,高考才能从喧嚣走向平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