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华为会不会从深圳搬走以及富士康将在印度投资办厂、吸纳100万人就业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舆论也将两者紧紧“绑”在一起,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使制造业撤离。最新消息是,中兴通讯也已经将生产基地迁至河源。虽然这些都与制造业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有关,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真的已经到了被制造业抛弃的地步,华为与富士康的“搬离”传闻,是否都仅仅是因为制造业成本过高、利润恐慌造成的呢?显然,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创新型的华为与代工型的富士康,搬离也好,不搬离也罢,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战略布局下的华为搬迁和成本考量下的富士康撤离
华为从深圳搬离的消息传出后,华为很快就进行了正面回应,认为这是华为十多年前就开始的一项战略布局,华为并没有将总部搬离深圳的打算,所搬部分主要是生产,亦即将生产基地搬迁到了东莞。这也意味着,研发和调度等核心领域仍在深圳,深圳提供的是如何为华为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随着华为技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核心技术成果的增多,华为生产基地向外拓展、向外迁移的步伐也会更快,甚至不排除把生产基地建到国外去的可能。尤其注意的是,一旦华为在技术研发、创新方面形成了独立体系,华为可能还会采用苹果等企业的做法,将相关的生产和加工业务,完全从企业剥离出去,委托外部企业进行加工代理,而不是华为自己的企业来生产和组装等。这显然也是社会分工专业水平提高的表现。
而富士康恰恰扮演了代加工厂的角色,其给苹果等跨国公司的代加工,构成了企业的主要产业链。苹果等企业过得好,富士康也就过得好,苹果等企业日子不好过了,富士康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也就是说,富士康是看着苹果等企业的脸色过日子的。所不同的是,富士康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为很多企业进行代加工。因此,业务还算比较稳定。
富士康之所以能够比较好地生存下来,并将企业越做越大,除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加工成本低廉是富士康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哪投资、投多少、怎么投,关键不在城市大小、不分什么国家、什么地区,而在运行成本、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的高低。哪里生产成本低、运行环境好,就搬迁到哪里。反之,就要撤离。技术、管理等只是富士康成功的一个方面,能否赚钱、赚多少钱才是富士康关注的焦点,也是富士康能否留住的关键。富士康规划到印度办厂,看中的当然是印度的低生产成本。只是,印度的政治环境是否适应富士康,这就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发展重点
在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增强、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大背景下,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经营成本提高、环境成本提升的大背景下,制造企业成本上升是必然的,也是必须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切不要寄希望于再有太多的劳动力红利。今后劳动力红利的重点,应当是在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情况下,而不是人为压制劳动者报酬。
华为所以将生产基地搬离深圳,一方面是深圳生产生活成本上升、生产领域利润水平下降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深圳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如果深圳仍然围绕各种生产基地而规划,显然是不可能转型为以服务业、金融业为主的城市的。也只有让华为等企业的生产基地搬离深圳,把研发机构、技术中心、管理和调度中心、数据中心等放在深圳,深圳才会真正转型成服务业和金融业中心。而生产基地则可以依据各地的实际需要,也依据华为等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放到外地甚至国外。而一旦华为的研发能力能够上升到独一无二或者遥遥领先的地位,也不排除把生产制造环节全部实行外包的格局,使华为成为设计商、管理商、品牌提供商、大数据中心,而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则会成为华为的配套机构、配套企业、配套商。
按照富士康目前的加工能力、盈利水平以及大陆生产成本的实际,富士康向印度等国家搬离是必然的。但是,也不可能全部撤离大陆。随着华为等大陆企业的快速成长,并逐步向设计商、品牌提供商等的转型,富士康是需要从华为等企业身上赚钱的,是希望成为华为等企业的代工商的。华为和富士康近段时间以来都被“搬离”二字困扰着,但两者并不一样。华为是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没有沟通好,而富士康则完全是在生产生活成本逐步上升、盈利水平下降的情况下,被迫做出的选择。
中国企业需要创新精神才能有所作为
从这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压力是比较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化解的矛盾也是比较多的。中国企业如果不确立创新精神,不多一些华为因子和华为元素,日子将越来越难过。而无论是深圳还是东莞,面对华为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能单一地以华为要“跑”就事论事,而必须上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认真看待华为搬离深圳和富士康搬离大陆。生产和消费、消费和生产之间,也正面临着如何协调、如何有序推进的问题。
对一直高度重视和强调技术创新的华为来说,搬离深圳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只有深圳能够为华为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压力。到了其他地方,就有可能使深圳的内在动力消失,最终导致生命越来越脆弱。而生产基地和制造基地,则必须从深圳搬离,甚至从华为身上剥离,交给富士康那样的企业。华为只有成为苹果那样的企业,其市场的生命力才会越来越强,对富士康等代工企业的约束力和影响力才会更强。
对深圳来说,切不要以为华为会跑。华为不会跑,也不可能跑。前提是,深圳必须做好自己,其中,让深圳永远充满活力,充满创新氛围,充满自信和希望,华为才不会“跑”。否则,也很难说。而富士康如果想跑,就让他跑吧。资本是逐利的,大陆的利润没有印度高,就把企业搬到印度去,这也很正常。只是,如果有一天再回来,就不会再那么容易了。那时候的大陆企业、特别是大陆的代工企业,实力将会越过富士康。更何况,有华为这样的企业做表率,有自主创新的要求做支撑,一大批新华为会诞生的。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希望。
闫缜尔:多些书卷气 少些书生气2014-06-09 |
张继生:天价罚单为侵权者敲响警钟2014-06-27 |
打造“中国品牌”适逢其时2015-04-24 |
新华网:年均增速不低于6.5%,新动力在...2015-12-09 |
靠忽悠造不出中国的“苹果”2016-03-09 |
不妨认真考虑一下“卖空气”2016-03-22 |
不妨认真考虑一下“卖空气”2016-03-23 |
东莞已经不是那个“吴下阿蒙”了2016-04-14 |
人们为什么赞赏工匠精神?2016-05-11 |
即便苹果生产线撤离中国,也不可怕2016-05-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