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是是非非奖学金
李帆
//m.auribault.com 2016-03-1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不少同学怀念大学时代,是因为上班的日子太暗黑——没完没了的加班,奇葩至极的客户,还有光是想想就会打哆嗦的暴脾气老板。仔细回想,大学时代也并非一片光明。犹记当年,舒舒服服度过一个悠长的暑假后,我们升入大二,开学之初,就迎来上一学年奖学金评选。在大学时代,这是一件真正名利双收的事情,不光颁发一纸学霸证明,物质奖励也很诱人,一等奖1500元,二等奖1000元,三等奖500元。在通货膨胀并不严重的年代,节俭一点的话,500块钱可以过两个月。对于我们这些清贫的学生,这些数字实在让人晕眩。

  奖学金评选究其本质也没那么复杂,核心要求就两点——学习好,表现突出。但为了表示庄重,学校设立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计算方法。住在我隔壁的数学学院的兄弟算了半天,觉得太复杂,直接敲出一个小软件,把各项指标输进去,得出一个最终结果,简洁、高效、公平,让我们这些文科生叹为观止。然而,各院的学习科目不一样,还有,表现是否突出,具体到每一个班,都有不同的标准,因此,这一套软件并不能照搬。

  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评选奖学金,学习成绩占80%,个人表现占20%,前者实实在在,毫无回旋的余地,而后者,那就很难说了。你有文章发表在校刊上,你曾经获得运动会奖项,你在院系的文艺表演会上表演过节目,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个人表现的加分项申报。不过,是否能获得加分,需要班干部组织的评审委员会决定。一般来说,每个班级的前三名无可争议,一二等奖学金都被他们瓜分完毕,大家也心服口服,而自三等开始,个人表现就发挥很大的影响力了,一些种子选手完全可以因此而翻盘。让我苦恼的是,我的学习成绩只是中上,偏偏参加的活动又不多,神啊,你觉得我平日人品如何?

  评选第一天,每个人都知道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占比,可以想见,差不多两周之后,在等待个人表现成绩时,大家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灼,以及,看到最终结果后的愤懑——评委会的成员获得的个人表现成绩,经常高于一般同学。除此以外,有些加分的理由也很牵强,比如,有人在所在地希望小学支教,真相是,只讲了20分钟,摆了个造型,拍了几张照片;再比如,有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周围农民劳动,翻译过来,就是秋游时帮人家刨了半亩地土豆。

  大学,不仅仅是象牙塔,也有其江湖的一面,也许会温和一些,但社会上有的,这里也都有。在上大学的第二年,我已经不是新人了,理应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更深入地了解校园生活。让我好受一些的消息是,英语系某班,一位姐姐把20%的个人表现成绩全部加满,直接跻身二等奖学金的行列。与之相比,我们班还真不算过分。毕竟,如前所述,每个班的前三名都是无可争议的,那么,干嘛不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呢?发愤一年,其实也没有特别用功,在第二次奖学金评比中,我拿到的虽然只是三等奖,但也是三等奖中的第一位,任凭什么加分都撼动不了。到第三年,我转系了,成绩跟得上,但也只是居中。等到大四时,就没奖学金评比了。

  因为奖学金事件,我对大学的印象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最终觉得,无论如何,实力还是能拿来说话的,而且,足够的实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平成为可能,这成为我打拼的勇气,并支持我继续走下去。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