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熊丙奇:培养孩子的关爱心,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m.auribault.com 2016-01-20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更多

  1月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这群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师最后挣扎呻吟时,仍平静地做完题,“是考试太投入了、太认真了,还是他们太过无知,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看不出其中危险。”该文认为,对于这样的突发性疾病,如果抢救及时,年轻的老师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回的。(澎湃新闻1月18日)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该校校长向媒体澄清事实——校长称,当时这名老师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是所有学生背对该教师,老师很安静的坐在椅子上,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学生发现监考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子,便通知了隔壁班上的老师——表明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老师发病之后,还是有很多舆论,把学生定格在“冷血”上。在笔者看来,这无疑也是一种“冷血”,不顾事情的真相,自以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就可以随意指责批评他人。

  不妨站在当事学生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有考试经历的人,都应该知道,考试时是需要集中精力,不能东张西望的,全身心投入考试的学生,很多时候,身边发生什么,根本就不知道。不要说这名老师坐在教室最后,学生没有察觉,就是这名老师坐在讲台上,要是没有发出很大的声音,学生也可能不会察觉。对于没有察觉这一情况的学生,就指责他们冷血,是不是有些过分呢?这会让这些学生承担怎样的压力?他们会不会对社会的不解有反感情绪?近年来,年轻人猝死的消息很多,有的就在家里,就在家里人在时猝死,可家里人却没有察觉,这是不是说家人很冷血呢?

  泛泛地谈关爱心、同情心,是很容易的,而如何培养关爱心、同情心,很多人却不太清楚。在笔者看来,培养一个人的关爱和同情之心,首先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要让每个公民个体懂得自身有什么权利、怎样尊重他人的权利,每个公民的人格是独立的,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有了这一基础,才能谈关爱和同情。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都不知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连人格尊严和权利都侵犯,又怎样能谈得上关爱和同情呢?这样的关爱和同情,只是表面化、概念化的。舆论对学生“冷血无知”的指责,可能出发点是抱怨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可对当事的学生来说,他们却背上“冷血无知”的骂名,也是对他们人格的侮辱。而体制的问题和个体的问题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现在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忽视学生的个体人格尊严,这无疑影响学生的人格健全。很多人批评目前的应试教育“只育分不育人”,可回到家庭中,有多少父母关注孩子做人的教育?除了标签式、概念化地指责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孝敬、太自私之外,大家有没有反思自己尊重孩子吗?自己具有关爱心和同情心、重视孩子的关爱心和同情心吗?比如,邻居生病,你愿意让孩子放下手中作业去帮助他们吗?孩子爷爷奶奶生病,你愿意让孩子请假去看望、照顾爷爷奶奶吗?很多时候,父母们告诉孩子,不要管别人的事,不需要去看望生病的爷爷奶奶,只要学习好就可以。

  回到这起事件上,笔者觉得,合适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学校会同有关部门,对这起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告诉公众、师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再在事实基础上进行反思。对于老师的猝死,要引起对青年教师身体的健康的重视,是不是过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身体健康出问题,学校要给教师减压;对于老师的发病去世,是不是有部分学生丝毫不觉得悲伤,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反思师生关系建设,是什么让师生关系变得冷漠,学生不再对老师有亲近、尊敬的感觉。教育体制会影响到每个个体的成长,但个体的完善,更取决于针对个体的教育,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给所有个体更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需要学校、家庭重视每个个体的教育,健全的人格,关爱心和同情心,是需要点滴积累、培养的。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