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近日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多数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不约而同抓取了草案中的同一条款: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更有媒体乐观预测:殴打、电击、药物、体罚等,在各种网戒学校“大显神通”的针对网瘾少年的戒瘾手法,将有望彻底消失。
上升到“条例”层面的规范性文件,总要关注方方面面,如国务院法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网络防沉迷与上网权利保障、网上内容管理、个人信息保护、防范网络欺凌,是此次立法所要解决的五大问题。
媒体聚焦网络防沉迷,有近年来陆续曝光的个案为基础,富有冲击力的新闻故事在公共舆论场上更易传播,这也是媒体议程设置的必然。采取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当然应为立法所禁止。但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有它自在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规范体系。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来说,首先是上网权利保障。当上网成了一项基本人权,网上内容管理就变得关键而迫切。
相信很多人都对苹果应用商品里的“评级”有些印象——尽管多数人可能并未特别关注。国人最为熟知的社交软件QQ在苹果应用商店里被评为“12+”,理由是:偶尔/轻微的成人/性暗示题材;偶尔/轻微的色情内容或裸露。另一款社交媒体软件微博则被评定为“17+”,因为微博“无限制网页访问”。以苹果应用商品的评级标准,国内多款现象级、国民级应用都应在“16+”甚至“18+”,虽然舆论呼吁日久,但迄今为止,国内智能手机应用商品的评级工作仍未启动。
对应用或内容进行评级,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相反,它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至关重要。我们倡导未成年人应“绿色上网”,但放眼看去,中文网络舆论场上“绿色”覆盖率还远远不够。一些主打“智能匹配”的资讯类应用,在缺乏未成年人特别保护的前提下,“精准投放”不但无助于网络生态的风清气正,反会让一些好奇的未成年人在偶然点击了暴力或色情信息之后,就陷入到频繁遭遇这类信息“轰炸”式推送的糟糕境遇。
近年来,经过网信等职能部门的持续发力整治,网上“儿童不宜”的内容虽大大减少,但低俗化、成人化、渲染暴力、歧视等内容仍然屡禁不绝。这些内容,有的在成人世界里应该容忍,但在未成年人的世界中却应隔绝。如何通过评级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将不良内容隔绝在未成年人可接触到的范围之外,对立法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相对于防止网络沉迷来说,网上内容管理是上游,也是前提。媒体关注下游,但立法注定不能只在下游发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也必须在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立法方案中来加以解决。
姚建龙:未成年人保护需要“空间扩容”2014-05-05 |
郑州日报:未成年人保护需要“空间扩容”2014-05-06 |
刘 涛:未成年人保护 网络莫成法外之地2014-12-01 |
净化互联网空间 守护青少年成长2015-06-01 |
许 辉:未成年人犯罪报道不能太任性2015-07-03 |
顾 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别止于呼吁2016-01-08 |
中国共产党与互联网治理的中国经验2016-01-25 |
依法治国给青少年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2016-04-15 |
“护苗行动”周年记 构建清朗网络天空一个...2016-05-28 |
未成年人杀人无罪?这种想法何其可怕2016-12-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