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3·15”与日常监管相辅相成
禾刀
//m.auribault.com 2016-03-17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3·15”这天,除了央视“3·15”晚会曝光,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竞相公布各类打假打劣、打服务行业脏乱差的排行榜,应接不暇。

  不良商家对监管部门的这种大阵仗,一定是畏惧的。由于高度集中的超强曝光效果,每年确有一些商家“见光死”,许多还会导致业务直线下降。出于忌惮,许多商家把这一天当成自己的“劫日”,提心吊胆,老早就以百倍努力调动一切资源,扎实做好情报搜集工作,谨防上榜。“侥幸”上榜者则四处奔走活动,力图化上榜于无形,金蝉脱壳。

  “3·15”的声势不可谓不浩大,各类数据不可谓不喜人,成绩显著,印象深刻,不过,商家这么提心吊胆一天,顾客其实还要提心吊胆364天。与此“相映生辉”的是,关于防止电话、手机、网络、银行卡诈骗,关于识别假冒伪劣商品,关于避免服务行业脏乱差的各类市场生存哲学日益风行。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防骗和识别假货知识,往往会受到周边人士的嘲讽,哪怕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上当受骗只有达到一定“技术含量”才有可能博得些许同情,更多时候则会被戴上“贪小便宜”的帽子。因上当而羞于启齿的现象绝非个别。

  “3·15”曝光的,既是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现象,也是消费者生存境遇。消费者宁愿天天是“3·15”,期盼日常都有相当影响力执法的成果。另一方面,普通群众日常生活中感同身受的诈骗、假冒伪劣商品、服务脏乱差等现象,如果量级不是特别大,问题不是特别突出,往往难以集中治理,这个时候,日常化、高效率的维权渠道更显得重要。

  “3·15”抓典型、抓影响、抓重点、抓数量,每年这一天,一些市场焦点问题集中得到整治,起到很好的效果。抓了“大鱼”,也不能放松对“小鱼小虾”的监管力度。像媒体就曾反复报道,在不少农村地区,傍名牌的“克隆”商品早就迈开了“跑步下乡”的雄壮脚步,而餐饮业的厨房卫生仍旧罩着一块不够透明的内幕。

  应该说,“3·15”也是一种掐尖式监管,与日常监督管理相辅相成。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就是那些暂时不够现象级的问题,往往与群众生活打交道更频繁,针对这些琐碎的问题,监管如抽丝,考验耐心。监管力量均衡沉淀到社会各个角落,从小抓起,消费者境遇会有显著上升。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