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别把啥帽子都往东北头上戴
姜伟
//m.auribault.com2018-01-17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提到东北,媒体报道不少、坊间议论很多,甚至国外一些报刊、机构等也表现异常活跃。其中,理性、客观、关爱的有之,挖苦、嘲弄、俯视、瞧不起等也非个别,甚至有情绪化、感性化、简单化、随意化、标签化或“黑东北”的倾向,“投资不过山海关”等词汇被一再引用。究其原因,除极个别是别有用心,更多的是认识有误、表达欠妥、态度消极。用积极心态、辩证思维,全面、系统、历史地审视东北,观大势、谋大事、求发展,更能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精准发力,对东北、对国家、乃至对世界更有意义,毕竟东北潜力无比巨大、东北地位不可替代。为此,需要把握这样几个问题。

  别把个别现象看成普遍问题,将近期发生“雪乡宰客”等个体行为事件上纲上线,与地区挂钩,用“大词”砸人,弄得各方兴致扫地,一条鱼腥了一锅汤,不值。辩证地看,类似情况各地都时有发生,依法办理、及时纠正、改善就是了。

  别把“成长的烦恼”视作衰败的过程,过分诟病东北的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低、人才短缺、人口外流等。这些大多属于“发达地区”才有的特征,与繁荣、稳定、财富、知识、社保、医疗等水平较高有关。人口外流也不必大惊失色,比如,闯关东,山东大量人口流入东北,并没有影响山东人口和发展经济。“经济下滑=>人口外流=>经济下滑”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农耕时期靠人数,科技时代靠效率,这也是为什么东北在GDP大幅下挫背景下,人均GDP保持增长的原因。辩证地看,家有一老,尤有一宝,谁会为家有老人发愁呢,那得穷啥样了!人才短缺是相对概念:经济越发达,人才越缺乏,而不是相反。因此,应该理性看待这些现象,将其当做“成长的烦恼”,这样更便于我们增加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别把普遍问题看成特殊问题,别把老工业基地振兴、资源城市转型、产业结构失衡等视作东北特有困难,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这些是世界性问题。辩证地看,东北的实体经济帮助东北成功度过2008年金融危机,同时也掩盖了其体制机制和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问题的暴露正好为东北下决心进行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许多地区的成功转型其实都与问题大暴露有关。当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智慧、时间和耐力,它们的解决将是东北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

  别把经济发展增速看成经济发展趋势。数字重要,趋势更重要;个别指标短期调整,不会改变根本趋势。除了GDP增幅,决定东北健康发展趋势的许多指标仍然向好,比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等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在就业率和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等方面也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影响东北GDP的最重要指标——固定资产投资也在2017年由负转正,这非常了不起。这种转正说明,东北经济的韧性、抗压性、协调性依然存在,对投资的依赖度在转弱,发展潜力势头依然良好。辩证地看,若能通过趋势看到潜力、实力,通过调整发现问题、找到机会,坚定改革决心、信心,会从另一方面助力东北发展。

  别把战略整体问题看成局部调整问题,东北事关全局。东北振兴是国家战略,是长期安排,不是应对衰退的权宜之计;是国家“四大板块”的重要内容,是与80年代深圳开放、90年代浦东开发、本世纪初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脉相承的“渐进式”“双轨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着国家先沿海后内地、先东后西、先易后难的顺序安排和功能定位;用东北是最后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来表述也不为过。

  如果把国家改革开放视作一场战役,东北在开放初期承担的是阻击战,为保护大部队战术动作的实现,东北作为资源大省承担了巨大成本,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后开放的时间成本,以及多年在原材料价格双轨制背景下,为那些率先开放地区输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的时候,东北又成了突击队,面临更多压力和困难,尤其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许多问题也是后遇到,已经“没有现成的金娃娃”可取,甚至没有更多经验可借鉴。

  因此,我们必须历史地、全局地、客观地看待东北问题及其历史使命,充分认识东北振兴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理性处理东北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社会发展转型期等叠加以及其所处发展阶段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所带来的问题。

  理性障碍和框架效应是心理学的词汇。前者大概是说,聪明人会办糊涂事;后者是说,对同一件事的不一样表述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在探讨东北振兴时,怎么说很重要,别把啥帽子都给东北戴,啥标签都给东北贴,因为其负面影响不可估量,所以还是多些正能量吧。搞笑的是,竟还有人拿东北的豪爽、大气等开玩笑。东北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别“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也别老拿东北说事儿。全国一盘棋,东北好了,国家会更好。(作者是沈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