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治理无证托管 公共监管要匹配市场需求
朱昌俊
//m.auribault.com 2016-09-14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广州《小学午休一席难求学生无奈上“黑托管”》,引起了多方关注。到底广州全市持证的托管有多少家?记者通过广州市工商局了解到,目前登记经营范围为“学生托管”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仅15家。而仅在一所学校附近1000米以内,就有提供托管服务的场所至少10家以上。手续多、门槛高、利润微、需求大是“黑托管”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南方都市报)
  学生托管的问题,是一项新的社会需求,也并不只是广州存在。随着都市小型家庭的增多,和学生作息规律的调整,无论是学生中午休息还是放学后的托管,都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但现在所呈现的困境是,学校无力托管,社会虽衍生出了诸多的托管机构,但在资质和安全上又存在隐患。所以令不少家长和学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按照一般的逻辑,既然有着如此强大的需求,只要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就不愁孩子没有去处。但问题在于,孩子的托管无小事,制定严格的监管标准很有必要。然而,监管标准高了,一方面,很多小型的社会托管很难达标转正,自然抑制了市场的供给,再说监管效率也是个问题;另一方面,高标准对应的只能是高成本,其给家长带来的成本压力,不可忽视。就此而言,简单将托管的难题交给家长和市场,其实几近于无解。
  学校之所以无力承担托管,主要是额外收费承担托管之责缺乏明确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完全对托管不必承担任何责任,毕竟,托管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衍生出的问题。遵循着这一思路,其实托管的问题,或许就相对更好解决。比如,学校提供场地,由家长与财政部门共同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办托管。如此既可增加托管的质量,也可降低成本。事实上,近日湖北省所出台的“托管意见”就采取的是这一思路。
  说到底,托管难问题的产生,还是在于权责的厘清问题。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在托管问题上应该肩负起怎样的责任,应该有制度予以明确。但不管怎样,面对这一实际的公共需求,完全将托管的责任推给家长和市场来解决,或简单取缔一些不合格的“黑托管”,既不公平,也是“头疼医头”的做法,未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当前托管所面临的问题,最重要的并非是如何管理“黑托管”,而是大量的托管需求如何被高质量的满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托管服务也需要一场供给侧的改革,即充当恰当的方式,调动和激活已有的社会资源,从学校、教育部门到社区、社会组织等,以最低成本的方式提供相对更安全的托管服务。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