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万科争夺战峰回路转,有代表性吗
徐立凡
//m.auribault.com 2016-07-01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在资本市场很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万科争夺战的剧终时刻,不仅仅是各方妥协,而应是为那些与万科面临同样困局的公司找到解决路径,为过去疏忽的制度设计打上该打的补丁。

  短短一天内,万科股权争夺战出现了峰回路转的迹象。6月30日,华润和宝能在回复深交所时,均否认“互为一致行动人”。宝能同时表示,“对万科管理层保留了期待。”仿佛是为了作出进一步证明,6月30日中午,华润表示对宝能系此前罢免万科所有董事、监事的提案持有异议。华润称,将从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角度,考虑未来董事会、监事会的改组。至此,万科争夺战的结局初露端倪。

  由此前的步步紧逼到突然退让,华润和宝能的转身有点快。两大股东否认“互为一致行动人”不难理解,因为如果坐实了二者的联盟,那将有可能招致重罚,即使在临时股东大会获胜,也难以得到重组万科权力架构的权利。不好理解的是,华润何以突然与宝能拉开了距离,而宝能又何以突然对万科管理层伸出了“橄榄枝”。对于以高杠杆资金夺得第二大股东地位的宝能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

  可以想象,这种突变是监管层介入的结果。当宝万之争被无限解读甚至引起国际评级机构关注时,监管层不可能作壁上观。此前华润对宝能系罢免万科12名董事、监事保持沉默,或许就已透露出了相关迹象。监管层的有限干预,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控制事态发展的办法,无论这种办法是否能为所有人接受,但毫无疑问,这就是当下资本市场维持秩序不可或缺的手段。彻底的市场主义或计划主义思路,对应不了当前资本市场所处的阶段。

  不过也要看到,万科股权争夺战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剧情反转的迹象,与万科全球500强的光环、明星式的管理团队和大股东凶猛的攻击手法不无关联。眼球效应迫使监管层必须迅速表明立场。从这个意义讲,不管万科争夺战最终结局如何,是一方胜出还是皆大欢喜,在资本市场很可能不具有代表性,而只是特事特办主导的结果。事实上,万科面临的诸多困局,无论是管理层与大股东之争也好,资本与情怀之争也好,实体创业者与虚拟市场的资本大鳄之争也好,在其他不那么有光环的上市公司身上同样也有,而且不缺乏创业团队被收购后一脚踢开的先例。最近的一起是电商行业的汽车之家。那么,这些公司的创业团队利益该如何保护?小股东利益该如何捍卫?靠监管层一次又一次介入吗?即使介入再中性、再温和、再有限,恐怕也是事倍功半。

  解决当下集中体现在万科这样的明星企业和明星团队遭遇的困局,避免资本市场出现一次又一次各说各话的争议,维护市场各方的利益,最终得回到按规则办事上来。试想,如果华润和宝能的临时结盟及诉求公众是有知情权的,如果万科管理团队的合伙人计划不会让大股东紧张,如果宝能增持股份的资金合法透明回报可期,万科股价符合企业发展态势,那么各方何须剑拔弩张,情怀何须被嘲笑,资本何须被污名。

  因此,此番万科争夺战的剧终时刻,不仅仅是各方妥协,而应是为那些与万科面临同样困局的公司找到解决路径,为过去疏忽的制度设计打上该打的补丁。如此,万科争夺战不管结局如何,才都具有公共价值。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