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比物流、玩预售、拼价格,今年“双11”的火爆气氛比往年来得更早、更猛烈一些。去年单日最高处理量1亿件的世界纪录,国家邮政局预计今年有望突破,达到1.4亿件。这让很多人开始担心,实行快递实名制后的首个“双11”,会影响快递在揽收、转运过程中的效率,对快递小哥无疑是又一次大考。(11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已经进入“七年之痒”的“双11”,将何去何从呢?这已经成了一个摆在所有电商平台和网络商家以及网购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七年之痒”首先是从电商平台体现出来的。“双11”之前,先是阿里方面“控告”京东的客服人员在北京某区的工商局冒充工商人员“办公”,打了京东一个措手不及;随后京东方面指责阿里逼迫商家“二选一”,有垄断市场之嫌。电商平台之间的这种互相攻讦,既可以看做是市场竞争激烈的表现,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彼此在市场、利润等方面的压力在逐步增大。
其次有“七年之痒”之感的是各路网络商家,他们对是否参加当年的“双11”大战已经越来越纠结,越来越犹豫。正如一家经营儿童安全座椅的厂家负责人所说的那样,不能光看“双11”当天的销售额,还要算上流量广告费、又要让出足够低的折扣,七七八八成本加起来,毛利率已经变得越来越薄。
最后,消费者对待“双11”的态度,也间接认证了商家的感觉。网络消费最大的优势在于低价,但是低价的背后,却往往是以牺牲质量和服务为代价的,“双11”消费狂欢结束后的退货、维权,更是让人筋疲力尽。与此同时,更多的消费者慢慢发现,以低价赢得天下的网络商品,现在和线下同类商品的价格已经相差无几,很多时候甚至比线下的商品价格还要高。
走进“七年之痒”的“双11”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节点,如果电商平台不能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做出改进,实现突破,而仅仅依靠“双11”“双12”这种方式、强度和频率相同的模式来刺激消费,前方的路将注定越走越艰难。
千龙网:《百家讲坛》能否死而后生?2008-11-25 |
张军瑜:景区涨价与“休假之惑”2013-04-25 |
柳 森:问题不在“三年之痒”2014-05-21 |
柴秋实:读懂地铁调价背后的价改逻辑2014-11-28 |
千龙网:负面记录保留期别成“七年之痒”2009-10-15 |
孙道荣:迈过七年之“养”的门槛2015-01-21 |
张 立:限塑令七年之痒该怎样破解2015-05-28 |
苑广阔:七年痒的“双11”将何去何从2015-11-11 |
刘大山:“双十一”要精彩不能只拼价格2015-11-12 |
邓海建:马云说的“九十三年后”会有怎样的...2015-11-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