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

杨晓慧
2020-12-17 09:36:2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观点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以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蓝图。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教育新发展阶段的思想指引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些重要论述既科学揭示了教育对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阐明了教育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的时代特征,同时又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加以审视和定位,突出强调了教育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和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从接班人培养、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大论断,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根本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教育事业发展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事业发展要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教育事业发展要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对教育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本要求。可以说,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教育新发展阶段提供了思想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强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加强了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和深化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战略竞争日益加剧,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和助推国家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新中国教育事业经过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已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同时,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发展。伴随着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也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准确把握我国教育新发展阶段,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这一新发展阶段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加以审视,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紧密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去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科学贯彻教育新发展理念的根本遵循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导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在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引领性和方向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例如,他提出教育发展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论述是对教育服务方针的丰富、拓展和深化;他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求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一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重要论断是新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反映,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发展格局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这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教育事业发展来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同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以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要着力解决自身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我国教育发展还不均衡,存在区域、城乡和校际的差距,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发展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求通过教育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时又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改善教育生态,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要求教育事业发展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治学经验,促进中外教育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教育事业发展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获得感,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从而让每个人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加快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并进一步强调,“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可以说,这些重要论述为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把建成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那么,教育发展如何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呢?这就需要加快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现代化推进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加快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当前,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制约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掣肘。加快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按照人才培养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一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还需要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实现人才的竞相涌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此,我国教育发展必须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充分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此外,还要提升教育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水平,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着力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 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用职业技能为康养产业注入发展动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 “互联网+”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渠道,使劳动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模式能够培养受教育者互联网思维,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作贡献。

  • 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 劳动实现美好梦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继续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