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刘艳
2020-12-15 11:08:04  来源: 光明日报

  南疆四地州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既是新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和制胜点,也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脱贫短板。今年,随着剩余10个深度贫困县如期摘帽,南疆四地州基础条件、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基层治理能力等得到历史性提升,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历史性转变。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思稳定、盼和谐、求发展、谋幸福是当前新疆的主旋律。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作出积极贡献。

  和田地区和田县夏尔乡,农民成为家门口的产业工人。本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草湖乡,特色柴火馕店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本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坚持自治区负总责、地县抓落实、乡村抓落地,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脱贫攻坚责任必须传导到基层、压实到干部。新疆24位省级领导干部挂牌督战10个未摘帽贫困县,37位省级领导包联督导69个县市,实现79个有扶贫任务的非贫困县联系全覆盖。13个地州市和79个县市区全部增配1名专职负责同志,专司脱贫攻坚之责。实施贫困村“五个一”包联:一个部门单位结对包扶,一个援疆省市帮扶共建,一名县级领导定点联系,一名第一书记驻村领导,一个“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全区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均实现包联全覆盖,使脱贫攻坚责任纵向传递到底、横向压实到边。

  为调动各方面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疆切实发挥各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开放优势、后发优势以及土地、电力、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大力实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完善扶贫公益岗位政策,坚持落实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企业上市绿色通道、保险扶贫、就业扶持、干部培训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等特殊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摘帽。

  着眼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新疆坚持一切工作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提升贫困人口增收能力

  促进产业发展,是新疆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新疆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契机,用好产业帮扶政策,加强招商引资,抓好消费扶贫;盘活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资产,强化扶贫资产监督管理;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做大做优;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高帮扶对象产业发展的参与度。

  持续就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前提。为了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新疆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坚持就近就地就业和有序转移输出就业有机结合,统筹护林员、草原管护员、乡村道路养护工等公益性岗位资源,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人人有就业、持续有收入、增收有保障。同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的多维度兜底保障体系,确保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帮扶对象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加强就业技能、产业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自我提升的能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切实增强劳动者的市场意识,引导其融入市场、参与经营。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为持续缩小发展差距夯实基础

  新疆坚持和完善“四位一体”对口帮扶机制,发挥社会各界在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对口援疆的综合效益,扩大定点帮扶的实际成效,深化区内协作帮扶以实现协作共进,深化社会扶贫并推动全覆盖包联,把更多资源和力量精准配置到贫困地区的发展上来,推动城乡、南北疆区域融合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和提升贫困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在具备条件的县市有序推广“煤改电”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发展庭院经济、改善居住环境,严格执行污水排放、垃圾清理及渠道清淤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深入推进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传染病救治能力,加大重点地方病、职业病防治救治力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区治理,推进社区邻里融入,落实产业就业等后续扶持措施,确保搬迁群众住得下、能融入、可致富,逐步缓解和缩小发展差距。

  加强精准帮扶,坚决防止返贫致贫

  新疆坚持完善落实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办法,强化“实时监测、即时预警、未返即防”,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加强风险研判,提前采取产业就业、医疗保障、教育资助、综合保障、防贫保险、扶志扶智等针对性帮扶措施,防止返贫或发生新的贫困。

  在促进脱贫的同时积极完善预警监测、比对核实、精准帮扶各环节的工作举措。依托自治区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强化部门参与联动,持续完善监测预警模块,进一步优化提升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适应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各方面、各层级共享共用的防返贫致贫大数据监测平台。用好脱贫攻坚防风险基金,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完善方案预案,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到其他企业转岗就业等方式,确保一旦出现风险,贫困人口的就业岗位有保障、收入不减少,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易致贫人口不增加新的贫困,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和质量不受影响,不断夯实脱贫摘帽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能力。

   (作者系新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 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用职业技能为康养产业注入发展动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 “互联网+”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渠道,使劳动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模式能够培养受教育者互联网思维,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作贡献。

  • 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 劳动实现美好梦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继续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