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苗圩
2020-12-09 08:34:07  来源: 经济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落实。

 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十三五”以来,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持续攀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不足,国民经济循环不畅,存在结构性失衡。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系统性办法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性问题,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高效运转,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建议》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当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巩固,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28%以上,建成世界最大的光纤和4G网络,5G实现创新引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但整体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有待提高,高端和高质量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必须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举措。《建议》提出,要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确保经济稳定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美国对我国遏制打压不断升级,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向区域化、多元化调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面临重大风险。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日趋激烈。必须立足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认真落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任务

  《建议》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点任务作出明确部署。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用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等优势和条件,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一)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保持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基本稳定,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比重由2012年的31.4%下降至2019年的27.2%。如果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将损害国家产业体系完整性,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动摇实体经济发展根基。要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支柱地位,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系统优化和升级,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发挥需求牵引作用,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通过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供广阔市场和强大牵引力。

  (二)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拥有一批优势长板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链中育长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丰富和扩大国内应用场景,完善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构建新兴产业发展生态。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中锻长板,保持和发展好完整产业体系,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提高发展效率和效益。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用好我国发展战略纵深,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竞争力。

  (三)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质量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导企业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增强高质量标准供给能力,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新标准,鼓励龙头企业制定团体标准,加强标准国际合作,引领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新一代检验检测和高端计量设备仪器,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支持中小企业提高产品一致性、可靠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建设,弘扬品牌文化,塑造“中国制造”优质品牌形象。

  (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这是有效应对外部遏制打压和不确定不稳定风险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紧迫要求。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为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创造公平市场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协同各方面资源,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重点领域继续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国内供应链体系,加强战略资源储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五)发挥优质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微观主体,企业强,产业才能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着力增强企业活力和实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优化兼并重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政策支持,在产业链重要节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要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实干家。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前提和保障。要落实《建议》部署,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当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面临不少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落地改革举措、破解发展难题、稳住市场预期。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阻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切实扭转“脱实向虚”倾向。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扩大内需。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二)强化要素支撑。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是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要素。要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强化人才支撑,加强理、工、农、医类人才培养,实施知识和技术更新工程,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三)营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土壤,是国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我国市场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畅通政企双向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加快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型。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四)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开放合作是顺应大势之举。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更加需要世界各国相互支持、团结合作。要按照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利用国内大循环吸聚全球资源要素。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互补性合作。加强政府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应急协调和管理机制,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编辑: 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建功新征程

    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工作中去,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不懈奋斗,继续建功新征程。

  • 弘扬劳模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 以史为鉴推动工运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总结了中国工会95年来的成就和经验。

  • “人教岗”相结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人教岗”相结合扎实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可以打通技能人才开发与岗位就业之间的瓶颈,把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建立完善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