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魏奇
2020-12-08 14:25:22  来源: 光明网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勾画了二?三五年9大愿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12项任务的美好蓝图,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并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漫画/张建辉

一、坚定教育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重要力量。

  坚持教育自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制度,自觉地通过教育传承、创新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教育自信,就是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批判地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经验,不做简单的“母版”“模板”“翻版”和“再版”,海纳百川、直面问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识变、应变、求变”,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求新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真正走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坚实道路,进而更加坚定、从容、稳健地迈向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坚定教育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深刻揭示了办好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发展教育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进之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坚定教育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最终“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包含了教育的“方向性和前瞻性、全面性和主导性、价值性与教育性”三个维度六个属性,是对教育的工具性、技术性的超越,体现了对教育规律、成才规律、党和国家执政规律的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育服务方向上要更加注重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要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个体习性、人格品质、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坚定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与目标。

  要实施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健康第一”基本理念,开展体育运动、美育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实现全面发展;要构建“十全育人”体制。围绕“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个方面,不断细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大格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四、坚定教育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教育要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管理、教师素质等多要素的现代化”,必须注重推进教育创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破解“钱学森之问”、回答“钱理群之忧”。

  一是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尽早突破关键核心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切实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构建“十四五”规划建议倡导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科研从“个体活动—团队活动—系统活动—复杂巨系统活动”演进的世界趋势,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跨机构组织协调的尖端技术攻关和复杂技术系统突破意义重大,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是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的改革,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三级教授)

编辑: 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建功新征程

    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工作中去,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不懈奋斗,继续建功新征程。

  • 弘扬劳模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 以史为鉴推动工运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总结了中国工会95年来的成就和经验。

  • “人教岗”相结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人教岗”相结合扎实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可以打通技能人才开发与岗位就业之间的瓶颈,把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建立完善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