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工运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

李珂
2020-04-29 08:26:27  来源: 红旗文稿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他们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劳模精神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文化传统与实践基础

  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体现。马克思对具有社会历史属性的“劳动”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在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演化成自然人,再进而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劳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解放人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劳动解放人的社会关系,推动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发生变革,从而使人获得社会关系的解放。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真正体现出劳动者的自主性,劳动不再是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肯定自己,在劳动中感受幸福,在劳动中体现人与人的平等关系,这为劳模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土壤。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通过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积极作用,为我们继承和弘扬劳动者伟大的劳动价值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撑。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劳动中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精神文明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独特进程,而劳模精神在这一独特进程中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战斗力、感染力、凝聚力、影响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劳模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时代结晶。回顾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中国人民劳动精神的形成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以及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推崇对劳动实践的认同、对劳动精神的传承、对劳动文化的传播。远古时代,钻木取火、神农氏教民稼穑、大禹治水的劳动故事就广为流传。明朝时期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农事、手工制造诸如机械、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等技术,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自然科学、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劳动创造和发明成就。中华儿女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锻造了中国人朴实、勤奋的优秀品格。这一品格始终贯穿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实践当中,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劳动精神也在历史文化中熠熠生辉。我国优秀的传统劳动文化,为劳模精神的形成注入了民族文化基因,让劳模精神成为创造民族辉煌的根本力量和推动民族继续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劳模精神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崇劳厚生精神因子的继承与阐发。

   劳模精神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奋斗实践。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源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培养和表彰一批批劳动模范,在引领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扎实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模范以无私奉献、团结苦干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集中精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劳动群众不仅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更是在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中创造了中国奇迹,业务精湛、技术卓越、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劳模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更成为社会热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强音,为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

  劳模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托相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一目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一伟大征程中,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如果每一位劳动者都能身体力行,做劳模精神的践行者,做新时代的奋斗者,那么,中国梦照进的现实,正是每一个中国人用奋斗赢得的未来。

  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劳模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传承、教育导向、爱国情怀、道德提升等方面高度契合。作为个体,劳动模范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准则,是个人践行的典范;作为公民,他们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社会价值取向,是价值引领的旗帜;作为人民一分子,他们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潮流中,是价值实现的楷模。

  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辅相成。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总体部署。就精神载体而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产生机制、评价标准、时代背景、职业基础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但是,这两种精神的内涵也具有共同特征:都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文化的精髓,具有共同的文化底蕴;都立足于职业岗位,取得了突出业绩,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共同的价值导向;都练就了卓越技能,用个人的劳动实践阐释了劳动的境界,具有共同的价值实现。纵观不同时期的劳动模范,有许多劳动模范也堪称大国工匠,而今日很多大国工匠也无愧于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新时代劳模精神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

  劳模精神凝聚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中提出,希望“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劳动模范是“干出新时代”的排头兵,是践行“实干兴邦”的楷模。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就是要让实干担当在新时代蔚然成风,让改革创新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让精益求精在新时代落地生根。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弘扬劳模精神,充分调动起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聚合起人们饱满的奋斗热情,从而为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劳模精神引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民战争中,广大产业工人,尤其是大批劳动模范,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中,以艰苦卓绝的劳动创造了中国速度,谱写了一曲曲抗疫赞歌,充分体现了产业工人在非常时期的非常担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新时代,应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带动和价值引领作用,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劳模精神昭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既是对广大学生涵养深厚劳动情怀的谆谆嘱托,更是对未来劳动者用奋斗成就梦想的殷切期待,昭示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劳动模范是每个时代劳动精神的典型化身,是引导广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和有效载体。应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的感召作用,让青少年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感受劳模精神,在实践中体悟劳模精神,在磨炼意志和增长才干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收获,从而培育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气质。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研究员)

编辑: 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