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数字“一带一路” 助力全球抗疫-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国际

共建数字“一带一路” 助力全球抗疫

陈康令
2020-06-01 08:01:39  来源: 光明日报

  近日,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中国郑重宣示,要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抗疫的大环境下推进共建数字“一带一路”,不仅能为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防控疫情提供及时有效的经验分享和技术保障,为更好开展智慧医疗、政务、教育等数字治理夯实应用基础和人才基础,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挖掘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为传统经济转型和全球经济发展增添动能,从而进一步推动形成全球抗疫合作良好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稳固全球抗疫的合作定力

  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在国际舞台,中国带头迅速共享防疫信息、全面推广医治经验、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在先进互联网科技的帮助下,让全球抗疫合作从“远在天边”变为了“近在眼前”,也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宅经济”和“云上班”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通过远程会议和线上交流的方式,深圳与波兰波兹南、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俄罗斯喀山等城市共享抗疫经验,深圳巴士集团与联合国援助处和环境规划处以及比利时、智利等国的海外同行分享公共交通和城市运行方案,罗湖医院集团与日本医疗专家团队共享核酸检测和社区防控经验。

  据《欧洲时报》综合报道,海外侨胞纷纷使用“数字抗疫经验”丰富自己的防疫生活。据统计,目前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华侨通过支付宝上的海外抗疫平台,与1000多名战斗在中国抗疫一线的医生“云上见”。身处西班牙的中国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们自发建立起一个数字“联盟”,并成立微信群,将来自30个国家与地区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400多个问题进行分类、翻译和分享。

  面对疫情,联合国正在加强数字化领域的发展。作为联合国全球合作伙伴,腾讯公司在今年为联合国成立75周年提供全面技术方案,包括使用腾讯会议、企业微信和腾讯同传在线举办数千场会议活动。

  “通过腾讯,我们能跨越国界、年龄,连接全球各地的人,开展在线对话。”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秘书长特别顾问法布里齐奥·霍克希尔德看来,这对于扩展联合国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在疫情全球流行的情况下,世界需要多边反应协调机制来应对数字化挑战,包括制定新的政策和法规,使更多国家能够弥合数字鸿沟、享受数字红利。

  在加强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应继续积极推动全球数字领域协同治理,提高数字“一带一路”的参与度和法治化水平。比如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协同纲领和跨国企业投资责任倡议、形成“一带一路”国家数据跨境流动标准、建立数字“一带一路”争端解决国际平台、通过培训来帮助“一带一路”国家提升信息化能力及共同应对网络安全问题和完善数据保护等。

  激发各国抗疫的治理潜力

  近年来,中国全面实施网络强国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推动数字治理、发展数字经济,在诸多领域领先全球。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国内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的治理效能更是大大提升,率先树立起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数字时代的治理标杆。

  比如,上海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以满足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疫情防控需要,浙江推出“一图一码一指数”进行分类治理、动态管控、精密智控,中国电信“村村享”平台的乡村“大喇叭”一键喊话功能发挥抗疫奇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认为,“抗疫引发了中国新一轮数字化高潮”。

  数字技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球认同。奥地利前财政部副部长、世界银行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董事科特·拜尔认为,尽管欧洲人对分享个人数据有天生的抵触、对新技术应用持怀疑态度,但在病毒面前他们必须接受数字技术,本次疫情将让数字经济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

  从中国的经验看,把个人信息集成到本地健康码平台以及打通跨区域的健康码信息互联共享,非常有助于追踪密切接触者、找到疑似患者、实现及时隔离。德国已将数字化的追踪平台作为恢复社会流动性的必要前提条件。瑞士和英国也开始了监控社交距离规定执行情况的手机应用试点。哥伦比亚、捷克、加纳、以色列、挪威、新加坡和印度等国纷纷效仿中国的做法,官方引入类似的应用程序,以保护公众免受病毒感染,并评估公民的感染风险。

  可以预见的是,共建数字“一带一路”不仅将促进跨境健康码认证支持的绿色出行数字平台建设,也将促进现有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需求升级改造,从而搭建起更大范围的共享防疫数字平台来助力全球抗疫。

  释放世界经济的发展活力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数字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数字“一带一路”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至2019年间,201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数字化企业(包括171家民企和30家国企)聚焦探索“多中心+赋能+共享”的企业全球化新模式,进行的1130个海外项目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东南亚、中亚、非洲、中东欧等新兴市场正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是共建数字“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

  具体来说,今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以《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和《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议领导人声明》等为切入点,双方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正开展广泛的创新合作。

  中亚地广人稀、信息化基础和应用较落后,中国与中亚各国在能源产业、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数字金融、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充分的合作空间。

  在非洲,来自中国的价廉物美的功能手机、智能终端和泛娱乐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中国还为当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信息技术专家。

  中东欧国家和中国的数字化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将运用中国先进的弹性计算、数据存储、物联网等云计算产品和技术推动工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共建数字“一带一路”的过程也是中国数字化企业把数字基础设施、产品体验、服务能力带到相关国家进行广泛赋能的过程。中国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资金投入大、并购能力强、数字技术相对领先、具有本国发展积累的经验,在海外能充分契合新兴经济体特点,如年轻人移动互联网消费发展快、电子支付与普惠金融需求强烈、创业与就业需求迫切、中小企业供应链生态化等。共建数字“一带一路”有利于在国际分工变化中稳定全球产业链,维护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成果。

  中国2019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达1862.1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的5倍,年均增速49.5%。当前传统外贸受疫情冲击严重,通过开展在线营销和在线交易可以助力外贸攻坚克难,全国105个综试区正凸显更大作用。这既包括中国将口罩、消毒液、医疗设施等防护用品和抗疫装备及时出口到有需要的国家、买家可以在线采购而无须出门排队抢货,也包括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特色产品的进口、助推中国国内“互联网+”消费升级。

  当前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一带一路”国家)尚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户,只有10%的人持有信用卡,有贷款需求的人中仅有21%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银联商务、蚂蚁金服等跨境数字支付企业将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理念相结合,推广云闪付、本地钱包等便利的移动支付手段以及蚂蚁双链通等区块链网络,及时帮助“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小微用户和小微商家,有利于缓解疫情期间金融方面的“燃眉之急”。

  尽管疫情对工业生产等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也加快了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在通信基础设施领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华为5G设备的普及有助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物流实现实时跟踪和数据交换、加强采购方信心,也会促进数字化企业在数字协同平台层面的沟通和创新,通过数字设计零配件等方式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作者:陈康令,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热点思考】关于工会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思考

    应站在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促进国家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

  • 【问题探讨】发挥员工申诉处理机制的“安全阀”作用

    员工申诉处理机制是解决劳动争议、有效预防劳动关系冲突的机制,被称为“安全阀”,起到劳动关系源头治理的作用。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员工申诉处理机制,用“疏”而不是“堵”的方式、用协商而不是企业单决的方式处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的劳动关系矛盾,这既是理性选择也是员工的意愿。

  • 在产教融合中探索跨界治理

    为了更好地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国家拉开了产教融合改革大幕,现代职业教育首当其冲,如何在新时代改革大潮中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达到深化改革、内涵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大反思点、探索点、实践点。

  • 坚持和运用好脱贫攻坚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牢固树立辩证思维,自觉坚持和运用好脱贫攻坚的方法论。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