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运用好脱贫攻坚的方法论-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工运

坚持和运用好脱贫攻坚的方法论

韩振峰
2020-05-29 15:31:03  来源: 中工网-劳动新闻

观点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牢固树立辩证思维,自觉坚持和运用好脱贫攻坚的方法论。

 脱贫攻坚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坚持对症下药、实打实干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脱贫攻坚的前提是必须首先认准贫困程度和脱贫现状,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和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针对脱贫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花架子,不做无用功,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要求。

脱贫攻坚必须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充满矛盾,而任何矛盾都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所构成。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防止一刀切;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防止主次不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既有量的标准,更有质的要求;既应强调外在扶持,更要强调内因驱动,决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忽视其他方面。在“两手”中又要认清重点,抓住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必须解决好脱贫攻坚战中“两不愁三保障”这一主要矛盾。脱贫攻坚还必须处理好“脱贫”过程中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坚持“外在输血”和“内在造血”有机结合,尤其要注重挖掘脱贫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两点与重点的关系必须树立辩证思维,“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实践检验标准,严格加强考核、确保实效

  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必须坚持实践检验标准,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坚持现行脱贫标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现行扶贫标准能够达到全面小康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国际上也是一个高的标准。实现这个标准下的脱贫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不容易的。不能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那样贫困农民就可能会陷入‘福利陷阱’,对非贫困人口就会造成‘悬崖效应’,不仅难以做到,而且还会留下后遗症”。要加强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监督,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明确脱贫攻坚目标后,地方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急躁。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对脱贫目标层层加码;有的不考虑稳定脱贫,单纯计算当年收入,把贫困人口‘算’出去;有的不研究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措施,简单采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做法。二是拖延。有些地方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上比较被动,贫困群众满意度低。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研究制定了一整套制度,还要严格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督促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全力攻坚。”要通过加强考核监督,合理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要防止搞短期突击,也不能故意拖延到最后一刻,坚决“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脱贫攻坚必须自觉遵循唯物史观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脱贫攻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事业,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为了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目标,“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检验我们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最终还“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了,我们就必定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编辑: 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