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书如何说理才能让群众满意-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RSS

理论

法治

裁判文书如何说理才能让群众满意

韩 正 韩朝贵
2020-05-07 08:57:59  来源: 人民法院报

  如何才能写出一份好的裁判文书?或者说,裁判文书如何说理,才能让群众满意?笔者认为,主要在于立场问题、方法问题和标准问题。

  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

  社会公众认为,法院是最讲理的地方。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作为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后一关的忠诚守护者。而人民法院、人民法官靠什么实现群众的公平正义呢?其中之一就是裁判文书。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后制作的裁判文书,是反映案件的具体争议和诉讼请求,也是记载法院审判活动过程,明确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是非曲直、责任大小的司法结论。

  如何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呢?笔者认为,应当更加注重裁判文书的说理。当前,部分法官在裁判文书上不愿说理。究其缘由,至少有两点:一是外因,大多数法院案件数量高位运行,大多数员额法官长期超负荷运转,没有精力去精雕细琢,认为法院只要从总体上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裁判结果即可;二是内因,认为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律的明文规定本身就是理,法官只要准确地适用了正确的法律即可。加之,裁判文书说理本身就很复杂,与具体的世情、国情、社情,与司法的构造、司法的传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有关。

  如何才能写出一份好的裁判文书?或者说,裁判文书如何说理,才能让群众满意?笔者认为,首先是立场问题。要坚持司法的人民性。法院、法官是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对人民群众要有感情。要会看,会看人民群众期待的眼神。要善抓,抓好为民服务的每一个细节。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尽量让群众少跑路、少等待、少花钱、少费心。要眼里有群众,认真倾听,让当事人把话说完,让群众的官司打得有尊严,有获得感和安全感。

  其次是方法问题。在撰写内容上,要处理好“天理、国法、人情”的关系。一是要防止出现“合法不合情理”的情况。裁判文书必须在查清事实、查明事由的前提下,严格司法、依法办案,即遵循国法办案。当然,依法办案,不是僵硬的照搬法条、机械办案,而是要兼顾天理和人情。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天理体现了人们对公正的追求。天理无形,存乎每个人心中。如果我们的裁判文书不能惩恶扬善,不能反映民心、体恤民情、顺乎民意、尊重民俗,就不能得到群众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二是要防止出现“合情理不合法”的情况。裁判文书对天理、人情的考量不能突破国法的底线。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突出国法的规范作用。天理是公平正义的公理,不是歪理。人情是多数人公认的常情,不是个别人的私情。在依法裁判的同时,加强释法说理,发挥法律公正即国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防止无原则的迁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的歪理和私情,防止公众意见和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是标准问题。一份好的裁判文书,能实现司法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以法为据,说透法理;以理服人,讲明事理;以情感人,讲通情理,在全社会营造出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意识的浓厚氛围,进而向社会公众撒播公平正义,为法治中国建设累积司法公信。

  观点

  景区文明引导需游客自律

  “五一”假期,游客们在放松休闲的时候,一些不文明现象也随之发生:爬山时摘口罩扎堆的、划船时随手扔垃圾的、赏花时上手就掐的……记者跟随几家市属公园的文明引导员,记录了他们不间断巡视、劝导游客不文明行为的一幕幕场景。

  今年“五一”假期仍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期,因此比往年更为不易。对于公园、景区中的文明引导员来说,除在停车场引导游客有序停车外,还将在景区主游路等点位提供交通疏导、旅游咨询等服务,并及时劝阻扎堆聚集、不戴口罩、随地吐痰、吸烟和乱扔废弃物等行为。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

  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首个小长假,尽管各地风景区均进行了限流,相比于以前,游客少了许多,但在一些热门景点,人员还是较为密集的。譬如今年“五一”假期,很多游客为看日出,排队等候登泰山,景区现场曾一时人群聚集,拥挤不堪。在此语境下,在落实防控措施、有序限量开放的同时,通过景区文明引导员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健康出行就成为题中之义。

  文明旅游需要景区科学引导、贴心服务,也离不开游客自律。疫情防控期间,文明引导的效果如何,要看游客的配合。毕竟文明引导员的力量有限,游客如果就不想戴口罩,随地吐痰、吸烟和乱扔废弃物等,恐怕也是无能为力的。眼下,防疫仍在进行中,游客在出游时面对文明引导员,需要多些自觉,需要积极配合,如此才能为游客提供安心、舒心的旅游环境。

  ——吴学安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深刻把握“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意蕴

    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这一理念正在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逻辑。

  • 做好疫情防控期“共享员工”合法权益保障

    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从业人员做起了“客串”,厨师进行生鲜分拣,房地产销售送起了快递,酒店领班成为日化厂工人……他们有一个新颖的名字——“共享员工”。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既帮助人力成本压力大的企业渡过难关,又为人手不足的企业一解燃眉之急。通过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实现了企业、员工的双赢,发挥了保障民生、促进生产、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等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 工伤保险挂钩职业病“黑名单”值得推广

    工伤保险费率挂钩职业病“黑名单”,一方面体现了权责对等原则。被列入职业病“黑名单”的企业,都是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到位,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发生工伤赔偿风险较大的企业,理应为此承担更多的缴费义务。同时,具有一定的倒逼作用。通过浮动费率这一杠杆,促使广大用人单位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维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他们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访谈

文献

  • “常平”“惠民”“积谷”历史上的江南仓廒

    江南东临大海,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水灾频繁,旱灾、蝗灾、瘟疫等也时有发生。然而凭借着这些性质各异的仓廒,江南人一次又一次地渡过灾荒难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仓廒不仅是江南人生命的庇护者,更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中共七大幕后珍闻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距今已整整75年了。这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时隔75年,透过那些流传下来的珍贵记忆,人们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其中蜿蜒展开……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