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的恢宏历史-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RSS

理论

书库

文明互鉴的恢宏历史

张西平
2020-05-11 10:19:12  来源: 光明日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史更加受到学界关注,各类著述不断涌现。张国刚教授的《中西文化关系通史》上下两卷,气势恢宏,是近年来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成果。此书有以下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达通古今。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从张星?R六卷本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到冯承钧对法国汉学界中西文化交通史名著的翻译,都为学术界积累了重要历史文献。方豪的《中西交通史》和沈福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意义重大,但在一些方面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各界新的需求。何芳川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下两卷是多位学者合作的结果,内容丰富,但因全书按照国家和地区来叙述,从而使整体历史感受到影响。近些年来,在各个断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均有精彩之作涌现,诸如刘迎胜的元蒙史研究、汤开建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都成绩斐然,但以一人之力打通古今之作的通史性研究著作十分罕见,张国刚的这部作品是近些年来第一本。严耕望先生谈到治史时曾说,治史要“专精”与“博通”,这两条兼顾,对学者是很高的要求。而《中西文化关系通史》上卷“从张骞到郑和”、下卷“从利玛窦到马戛尔尼”,贯通古今,将专精与博通融为一体。该书实际是张国刚长期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个系统总结。隋唐史研究,是他的学问起点,留德以后又致力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德国汉学史研究,成绩卓然。有了相关断代史的深入研究基础,再做通史研究自然能够做到通达。因此,该书是我国近年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值得关注。

  第二,文明互鉴。本书选取“中国与西部世界交往和文化关系的相关史实”,构成自己的序列,不仅给中西文化关系史赋予了新的视角与内涵,而且凸显了对人类文明互鉴的关注与思考。在处理1500年以后中西文化交流史时,作者进行了化繁为简的安排。下卷尤为重视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主线阐述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全书写到马戛尔尼来华为止。如此谋篇布局,既不与上卷章目如出一辙,更能凸显1500年前后中西文化交流的各自特点与重心。重点考察了耶稣会士如何进入中国,如何传教,如何描绘记录中国,如何影响欧洲认识中国,又是如何影响中国认识欧洲。耶稣会士不仅带来了中西的物质文明交流,而且也塑造着中西彼此眼中的形象。这种探索也关涉如何从整体看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问题。作者在序言中说:“19世纪是西方殖民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帝国主义阶段,像中国这种不曾如印度那样完全沦为殖民地的主权国家,也因为鸦片战争而被迫打开了国门,脚步沉重地迈向了近代;西学东渐日益强盛,以致出现西潮汹涌的另外一种单向流动的局面。”这是一个从长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作出的判断。笔者在10年前的大航海丛书序言中曾说,19世纪是西方人的世纪,晚清的败局刺激了每一个中国人,从此,“救亡图存”“变法维新”成为中国的两面旗帜。而要达到这两条,只有学习西方。如梁启超所说“参西法以救中国”,当“尽取西人之所学而学之”。毛泽东同志后来也描述过当时的情景,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只有学外国”。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东西方关系完全失衡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关头,人们似乎别无他路,这种局面实际上一直持续到五四运动时期。从此,在东西方关系上,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似乎成为一种难以破除的二元对峙定式。

  百年烟云,沧海一粟。回顾漫长的中西思想交流历程,我们应从整体上对中西关系做新的思考,或者说我们应将中国放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中,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重新考虑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问题。如果从文明互鉴的长时段历史来看,晚清只是弹指一挥间。而从张骞到马戛尔尼的这段文化交流历史方能更好地展示出文明的多彩、平等与包容。走出“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对峙,在宏大历史进程中重新思考中国思想与文化的价值,是我们今天的重要任务。

  (作者:张西平,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避免滥用弹性工作制 侵害劳动者权益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带来信息获取和传输的革命,随时随地办公成为可能,传统固定工时或固定场所的工作制度发生裂变,弹性工作制开始兴起。弹性工作制通常适合于业绩目标明确或工作任务清晰而且不需要依赖固定场所、多人协作或机器设备的行业或岗位。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许多企业主动选择弹性工作制,不再采用统一、固定的上下班制度,允许员工在家、在线办公,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员工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灵活自主的工作方式。

  • 【工作研究】以“站室”为抓手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以“站室”建设持续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能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依托“站室”建设持续发力,突出培育创新思维,发挥创造潜能,锻造创新技能,融合创新因子,落实配套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 【问题探讨】复工复产中的劳动关系变化及工会应对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工会组织应当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突出维权服务工作重点,把握协商调解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劳资合作的良好态势。

  • 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 凝聚劳动精神劳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对千千万万劳动群众的深厚情谊和亲切关怀,在全社会再次吹响了劳动奋斗创造的时代号角,又一次发出了弘扬劳动精神的庄严号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加自豪,凝聚起全社会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精神劳动力量。

访谈

文献

  • 新民学会对建党的贡献

    1918年4月,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倡导下,新民学会在长沙湘江之畔蔡和森寓所成立。毛泽东、蔡和森领导的新民学会历经国内外探索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人才基础和斗争实践基础,作出了贡献。

  • 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大别山党和军民从当地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探索新的规律和方法,坚持长期斗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展现了大别山区军民自强不息、排难创新的进取精神和革命智慧,是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最坚实保证。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